首页
第15章 宇宙通用语言(求追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5章 宇宙通用语言(求追读!收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相比于技术组的十数人,理论组目前就杨学斌一人。
    因为在筹备期,他的任务真的很轻松,只需要将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列出来就行,技术组会根据这个目标去联系各机部,将巨型雷达制造出来。
    红岸工程,一切围绕巨型雷达而存在。
    仅仅一天,他就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偶尔开开会,杨学斌的时间都在学习,主要是学习各种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作为重大的国防工程,红岸工程有自己的图书室。
    里面不仅有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还有国外最前沿的相关期刊。
    很快,杨学斌就锁定了自己的目标。
    电晶体。
    电晶体属于电子管的升级版,具有体积小丶功耗低丶响应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等特点,国际主流早已经全面取代了电子管。
    无论是雷达,还是计算机,M丶S都早就进入了电晶体时代。
    即电晶体雷达和集成电路计算机。
    但东大主流还是电子管。
    这意味着同样的技术指标,如果使用电子管需要造得更大,消耗的能源更高,但性能却会更不稳定,特别是红岸基地的巨型雷达。
    因为功率太高,不仅电子管需要特制,而且还极易损坏。
    当然,雷达和计算机虽然同样要用到电晶体,但设计目标却完全相反。
    计算机电晶体追求在微小电压下快速开关,而雷达电晶体则是追求在高压下放大微弱信号,就像跑车和卡车的发动机都叫内燃机,但构造天差地别。
    虽然构造天差地别,但基础物理原理相同。
    杨学斌的目标也不能说就是电晶体。
    而是晶片,也就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他虽然不了解雷达,可也知道现实世界的雷达基本上都已经晶片化了,就更别说是计算机了,晶片早已经达到了2纳米的层级,快要接近矽晶片的物理极限。
    作为计算机博士,杨学斌不可能不了解计算机硬体。
    特别是晶片。
    没办法,新闻上不是今天说晶片被卡脖子,就是说明天光刻机被卡脖子,他为此也愤怒不已,于是就去认真研究过光刻机原理,以及晶片的制造过程。
    不能说精通,但理论和流程都了解。
    这就够了。
    很多时候,技术突破不了不是科技水平不行,而不是不知道路该怎麽走。
    东大科学家从不缺乏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光刻机发展历经了接触式光刻丶接近式光刻丶扫描投影式光刻丶步进式光刻丶深紫外光刻丶极紫外式光刻。
    其中极紫外式光刻是现实世界的主流,也就是所谓的EUV光刻机。
    EUV光刻机就不要想了,太过先进,
    但DUV,也就是深紫外光刻倒可以搞一搞,因为这是八十年就发展出来的技术。
    这是三体世界,整体来说,科学水平要超过同期的现实世界,因为以目前东大的实力,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还是有能力将DUV光刻机搞出来的。
    既然DUV光刻机要搞出来,那现代化计算机自然也要搞出来。
    要知道现在的计算机可没显示器,甚至键盘都没有,程序代码和数据全部由打卡机打在80列的矩形硬纸卡片上。
    每张卡片一行代码,每个孔位代表一个字符或指令。
    这无形中阻碍了计算机的发展,因为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别说是使用了,连看都看不懂。
    而计算机,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比如说复杂的数据计算丶程序模拟丶自动化控制丶工业图纸设计,乃至后面的大模型,都能赋能工业生产,推动文明进程。
    像『论寻找外星文明的必要性』中,提到了四个可能发生科技突变的领域,其中第三个领域就是计算机科学。
    而他,有能力引导东大的计算机科学突变式发展。
    ……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年底,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
    但京城却感受不到任何过年的气氛。
    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杨学斌带上宿舍的房门,来到了红岸工程小院。
    筹备了快三个月,红岸工程人员急速膨胀。
    单是理论组,就新增了四人。
    不过他们都非天文物理方面,而是汉语言丶数学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负责自译解系统的研发,毕竟要联系外星人,总得让他们看得懂汉语吧。
    想要让外星人看到汉语,就需要将汉语编译成宇宙通用语言。
    何为宇宙通用语言?
    答案是数学。
    就比如说圆周率,无论是地球还是三体,亦或者其他任何宇宙,圆周率π都是3.14159265358……
    通过圆周率,就能让外星人知道0到9的数字。
    自译系统就像是英汉字典,可以让外星文明明白汉语的意思。
    「杨总早!」
    「组长早!」
    走进小院,不少人跟杨学斌打着招呼。
    杨学斌笑着回应。
    杨卫宁和雷志成都不在。
    杨卫宁去魔都出差,考察用于巨型雷达的特制电子管生产情况;
    雷志成去了大兴安岭,考察红岸基地选址。
    没有意外,就是原着中的雷达峰。
    实际上,红岸基地的核心巨大的抛物面电线,既是雷达,能够主动向太空发射电磁波,也是巨型射电望远镜,可以接受来自宇宙的各种微弱电磁波。
    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天眼FAST。
    走进办公室,杨学斌打开保险箱,从中取出三个档案袋就又离开了。
    这是他这两个月的成果。
    随后,杨学斌径直找到了李老。
    「小杨来了,坐吧。」
    李老和蔼地招呼着杨学斌,还亲自给杨学斌倒了杯热茶,让杨学斌受宠若惊,连忙上前双手接住。
    「李老,您这是折煞我了。」
    「呵呵,什麽折煞不折煞的,你们红岸工程我是帮不上什麽忙,只能打打下手。」
    李老呵呵笑道:「这段时间还习惯吧?」
    杨学斌点头道:「嗯,挺充实的。」
    对于杨学斌的状态,李老当然知道,每天不是学习就是学习。
    他看了看杨学斌放在茶几上的三个档案袋,其中最后的足以大拇指后,笑着问道:「你这次来,是有什麽事情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