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31章 工程师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431章 工程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31章工程师
    90年代初的时候,印度的科技繁荣时代似乎还遥遥无期。
    但只短短几年过去,计算机风潮就席卷大半个印度。
    这时孟买已经出现了几十家私人机构,专为那些没能考进工程大学的人开设计算机课程。
    这门行当竞争激烈,而且你的培训费还不能太高,因为大多数年轻人都没什麽余钱。
    阿卡什已经回国两年,他最开始在一家IT公司做外包工作。
    不过只大半年时间,他就辞职离开。因为他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在为以前的自己打下手。
    那时候他还在矽谷,带领一整个小组负责网站开发,平时鸡毛蒜皮的零碎小事,都扔给了大洋彼岸的外包人员。
    现在你让他屈降身份,重新捡起以前看不上的工作,很折磨。
    他之所以坚持大半年,完全是为家庭考虑。
    阿卡什的两个儿子不适应孟买的生活,一直生病,包括老婆也是。
    他们租的公寓两万卢比一个月,折合四百多美元。
    开销非常大,不去工作的话,说不定孟买都待不下去了。
    偏偏他已经辞掉了矽谷的工作,短时间内想回都回不去。
    感谢苏尔先生的公益事业,阿卡什两个儿子的医疗费用被大笔减免,着实让他们喘了口气。
    生活趋于稳定,颇具冒险精神的阿卡什,果断辞掉外包工作,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培训机构。
    当初说服他回来的朋友,有句话没说错,「印度,迟早是计算机浪潮的一员,躲都躲不掉。」
    既然计算机事业大有可为,那他索性就先做「卖铲子」的生意。
    迫于存款压力,阿卡什只能把机构地点放在孟买外围。
    很多类似的电脑学校,都坐落在居民区内,里面的房子不伦不类。
    这里不像那些吃立在公园大街上的高等院校,在那里可以看到闪烁的霓虹灯丶柔软的地毯以及漂亮的女招待。
    但是这并不影响年轻人来参加计算机课,长时间挤公交车和火车,让他们破旧的衣衫变得皱皱巴巴,穿梭在城市的大街让他们的拖鞋跟磨损得厚薄不均。
    如果以这身打扮出现在高等学院,会使他们觉得很不自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破屋里,这种破屋在孟买郊区到处可见。
    另一些住在贫民窟的,越过嘈杂的马路便是了。显然,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凑齐学费,即便阿卡什收取的学费如此的低廉。
    然而,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教育,使他们不用再做女仆或者公车售票员。
    虽然几年以后,他们很有可能还会沦落到那步田地。
    但是当他们抱着笔记和复印的计算机手册徘徊时,他们依然是那些梦想着能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丶享受着因此带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追梦人。
    前来参加培训的年轻人比想像中的多,阿卡什不得不外聘其他教师。
    有的老师并不是那麽靠谱,尽管他们在教室里站在比学生高一两个阶梯的位置上。
    这些教师在享有盛名的计算机学院考到的资格证书花了不少钱,现在他们正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钱赚同来。
    可惜目前没有太多专门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会操作计算机的人,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很自然地想到通过向其他人传授知识来赚钱。
    这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并且薪水也并不怎麽高。
    贫困的学生与不靠谱的教师相结合,意味着即便阿卡什的事业蒸蒸日上,从他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很少能找到工作。
    他本人的技术水平当然没得说,但他一人又能教多少学生呢。
    经过一番调查后,阿卡什方才顿然领悟。学生们在面试时不能正常发挥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说英语,而不是计算机技术不够好。
    这个问题就好比学生们没学会,如何在小便之后拉上裤子的拉链。
    没得说,阿卡什是个行动派,他立刻就用两千卢比的薪资雇佣了一个英语老师。
    结果对方没干多久就跑了,还提了一大堆的意见。
    比如说好的半天兼职工作,渐渐演变成了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坐着等他,或者偶尔给公司写写GG文案。
    另外还要忍受公司里奇怪的规矩,反对声最大的是:阿卡什要在员工办公室跟女教师共进午餐,而男员工就要像解散的士兵一样在街头徘徊。
    非常印度,哪怕他是个海龟,首先考虑的也是男女之间的事。
    聘请的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他有着圆乎乎的脑袋,平时笑容可掬。不过一旦进入教室,他就会换上严肃的面孔。
    他在黑板上写道:8bits(位元)=1b(字节),1024b=Ikb;
    学生们认真地写下了这个公式,然而当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计算机时,很多人立即起哄。
    他们建议去老师去看看真正的计算机,也许那样会画的更像。
     什麽嘛,那完全就是电视机,甚至他还把「苏尔」的logo写上去了。
    学生们怀疑老师根本没碰过电脑,所有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从书上死记硬背下来的。
    「不认真学,如果你按错了键怎麽办?」老师避重就轻,反问道。
    这样的回答,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好奇心锐减,连带着听课的兴趣都慢慢流失。
    正在窗外看着的阿卡什,不禁叹了口气。孟买到底还是差了矽谷太多,大部人连电脑都没见过,老师也一样。
    好在工程师的时代快来了,西方对千年虫的出现感到日渐恐慌,人们认为千年虫会在千禧年到来之时引发巨大灾难。
    这种恐慌为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
    从前两年开始,美国向印度工程师发放了数以万计的H1B签证。
    在美国于印度设立的办事处,人们通常要工作到深夜,目的是与美国的工作时间保持一致。
    还有半年多时间就是千禧年丶新世纪,那种紧张似乎越发的迫切了。
    且不说千年虫到底会不会产生危害,它为世界带来了「网络公司」潮是事实。
    这种潮流依然需要计算机技术人员,他的学生们多多少少会享受到一些红利。
    此时人们已经迎来了「班加罗尔化」的后端办公室工作,换言之,就是美国把任务外包给印度。
    运气好的话,这些学生会们会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印度工程师。
    这是一种自由职业,一种无论是在印度后端办公室,还是在西方实体店都随处可见的职业。
    在西方尽管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出去,偶尔会爆发动乱,但印度工程师依然被视为典型的少数群体。
    他们被划分到郊区犹太人的地盘,如新泽西的爱迪生市,并且在大部分社会生活中也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白人很少会找他们的麻烦,因为后者没有威胁,工作效率也相对较高。
    阿卡什又想到了自己在美国的那段时光,在进入矽谷之前,他可是有过「苦干」的经历。
    刚开始学习编程技术时,他去了伊利诺伊的罗克福德城。
    他所居住的公里还住着另外7个印度人,他们都在科尔曼公司工作。
    罗克福德是伊利诺伊的第三大城市,位于美国中部,工业用机械工厂和家具工厂为罗克福德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然而,和其他工业制造中心一样,这里的不少工厂都相继倒闭了。生产活动逐渐转移到亚洲,因为那里的劳动力相对低廉。
    当阿卡什到达罗克福德时,这座城市已经进入了萧条期。
    阿卡什并不知道罗克福德经济已经萧条,虽然这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丶」寒气逼人」而且「地方不大」,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在美国谈判,也了解到美国是一个「低语境文化的国家」。
    这和印度恰好相反,在孟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很多种方式。
    但是在美国,人们交往的基础是共同利益。
    美国人聚在一起总有一个原因,比如工作,人们在互动中关心的是他们为什麽而在一起,如此而已。
    阿卡什在美国的时候请了一个女佣打扫房间,他发现这里的女佣跟印度的很不一样。
    印度女佣会很期待雇主坐下来跟她聊聊天,但如果在美国这样做,那个女佣也许不会理他。
    这让阿卡什很别扭,最后每当她进屋打扫,他就戴上耳机听随身听。
    好在他坚持下来学有所成,之后顺利去了矽谷。
    就是不知道,印度什麽时候会有「网络公司潮」出现。
    不管是做培训,抑或是做外包,都很难有那种创业激情在。
    阿卡什索然无味的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工作都不得劲。
    窗外的马路依旧嘈杂丶人来人往,这一片都是计算机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如今阿猫阿狗都开起了计算机课。」走在脏乱的巷道间,桑吉夫吐槽道。
    「孟买的贫民窟多得是想学计算机编程的年轻人,对这些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正如拳击或篮球之于哈莱姆的黑人少年,计算机是孟买的新一代得以改变命运的媒介。」
    卡鲁纳拨开挂着的「光明计算机课程」招牌,低头在廊檐下穿过。
    他和桑吉夫都是太阳传媒的高管,负责电视台业务。
    结果这两天突然接到老板的指示,要寻找真正懂技术的编程专家。
    他们听说这里有个从矽谷回来的海龟,于是亲自登门拜访。
    当得知消息的阿卡什从办公室出来时,卡鲁纳他们只说了一句话。
    「你是打算在这鬼地方教一辈子书,还是跟我们去改变印度。」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