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幕上。
幽雅清静的三进庭院内。
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女蜂拥在堂前,在那儿生火做饭。
后院的大门紧闭着。
穿着干净的主人家脸色惶惶不安。
堂前众人吃饱喝足后也不管后院主人,只是又蜂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
吃完一个村子后,又走向下一个村子。
【民生经济:1877至1878年止,中国北方遭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罕见旱灾,灾民人数达一点六亿至两亿左右。】
【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在一千万人,从重灾区逃亡外地的灾民达两千万人。】
【而1877到1878年是灾情最严重的两年,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
【所以这场人间惨剧,史称“丁戊奇荒”。】
【而这场灾荒也暴露了晚清改革期间地方治理的种种弊病。】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那一千万的数字人都呆傻住了。
“......他们不赈灾的吗?”
李泌只是唉声叹气着:
“清朝一共四亿人,灾民两亿。”
国家一半的人是灾民,这不只是天灾,也是人祸。
【1876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正身处山东青州。】
【5月,青州饥民们已开始群起“吃大户”】
【作为一种“地方官员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国传教士成了饥民们努力想要争取的资源。】
【6月30日,两名约三四十岁的秀才从寿光县和益都县赶来拜访李提摩太,他们希望李提摩太出面,带领饥民们去抢粮食。】
【朝廷和地方官害怕外国传教士,已是大清广为人知的一种常识。】
【而李提摩太拒绝了秀才们的请求。】
大明。
朱元璋只是看着寥寥几语就能深深体会这些百姓有多绝望。
“百姓被盘剥太甚,但凡遇到荒年就濒于饿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免不了铤而走险。”
“但皇权的威严不容轻犯,以下逆上属于叛乱,灾民在得以活命后,只能需求外人帮助......”
“一切都是为了活命………………”
马皇后拉着朱标的手,嘱咐道:
“儿啊,你明白这些事不能怪罪百姓头上吧?”
朱标自然明白,看着父母,正色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都要饿死了,怎么还能指摘百姓们的道德呢?”
“这是朝廷的不力,而非百姓之过。”
大清?乾隆时期
“祖宗颜面都丢了......”
乾隆闭上眼不敢再看,真希望这都是一场幻觉!
但他也庆幸李提摩太拒绝了这些秀才们的请求。
不然暴动一旦开始,没有人知道会如何收场,但毫无疑问会造成大规模伤亡。
“这帮人看来没有取缔大清的打算。”
乾隆揣摩了一下这英国人的做法。
此时大清虎威犹在,太平军的动乱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恐怕这也是他们忌惮之所在。
毕竟若是他们掌控大清,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就要他们接手了。
“哼,怀柔远人。”
【而无意带领饥民起事的李提摩太,在山东做了一年多的赈灾工作。1877年秋,他去了灾情更严重的山西。】
【在那里,他见到了更骇人听闻的人间惨相,并将这人间惨相,写入了自己的日记。】
天幕上。
一群传教士背着大包小包走在道路上。
他们看向道路两旁。
躺在路上的死人,还在蠕动爬行活人。
【1878年1月29日,太原以南140里:“经过了四个躺在路上的死人。还有一个人四肢着地在爬行,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碰上一个葬礼:一位母亲肩上扛着已经死去的大约十岁的儿子,她是唯一的‘抬棺人”神甫’和送丧
者,把孩子放在了城墙外的雪地里。”】
传教士们继续向前走着。
偶有几个提前穿好寿衣的老人板正躺在路旁。
一些路人没有动这些穿着寿衣的老人,只是步履蹒跚的走着,最后伏倒在地。
在不远处,一只野狗叼着一具尸体的脚踝拖动着。
乌鸦叼着另一具腐肉。
当走到一处村庄门口时,一行人被惊在原地。
他们开始祷告着。
门口处。
一边是一堆男裸尸。
另一边同样是一堆尸体,全是女尸。
马车把尸体运到两个大坑旁。
把男尸扔到一个坑里。
把女尸扔到另一个坑里。
......
【1月30日,距太原270里:“路过两个显然刚刚断气的人。一个衣着鲜亮,但死于饥饿。往前走没几里路,发现一个大约四十岁的男人走在我们前面,摇摇晃晃像是喝醉了酒,被一阵风吹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
【1月30日,距太原290里:“看到路边躺着四具尸体。其中一个只穿着袜子,看来已没什么分量,一只狗正拖着移动。有两个是女人,人们为她们举行葬礼,只是把脸朝地安置而已。】
【路人对其中的一个更仁慈一些,没有把她的衣服剥去。】
【第三具尸体成了一群乌鸦和喜鹊的盛宴。】
【当我缓慢地爬上一座山丘时,遇到一位老人,他异常伤心地告诉我说:我们的骡子和驴都吃光了,壮劳力也都饿死了,我们造了什么孽,招致上天这样的惩罚?”】
【2月1日,太原以南450里:“半天内就看见了六具尸体,其中四具是女尸。一具躺在一个敞开的棚子里,赤身裸体,腰上缠着一条带子,一具躺在小河沟里,一具浸在水里,半身暴露在冰面上。】
【一具半身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躺在路边的一个洞口旁。还有一具已被食肉的鸟兽撕碎。】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只是出生于富贵,不是没有人性。
他指着天幕里的一切,颤着声线道:
“难道...难道黄巾......也是这般吗?”
众人能说什么呢?
他们又有几人深入过民间呢?
然后终究还是有的。
刘备深吸一口气,持着笏板道:
“不只黄巾。”
众人看向他。
刘备沉声道:
“自黄巾之前,此等事已有端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饥荒肆意掠夺百姓性命,禽兽大口咀嚼他们的尸身。”
“他们以死承担天灾人祸而又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述说!”
“陛下,杨朱不以一毛而救治天下,非一毛不能得救,而实乃一毛也属肌肤皮肉!”
“人为身之主,君为国之主。”
“一毛与人如一人应君!”
“人拔一毛而救天下,不足为虑。”
“君舍一人而救天下?亦不足为虑?”
“一人之牺牲难道就是理所应当的吗?”
众人脸色微变,对卢植侧目而视。
你还教杨朱?
卢植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刘宏看着刘备,感叹着: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难怪你能说出如此言语啊。”
{都是抹黑造谣。}
{你猜这段是不是李提摩太为了传教,夸张了当时的惨状。}
{作者应该去思考或疑问一下李提莫太转述的准确度。}
{李提摩太的日记没有夸张。}
{山西的牛庄村于1883年立有一块石碑《丁丑大荒记》。}
{该村在饥荒中死去了70%以上的人口。石碑上所刻内容实可谓惨绝人寰。}
{简单讲一下,天降大旱,一石小麦涨到三十二两。}
{这是什么概念?咱们用大米举下例子。}
{按照1901年一两白银可购买约150斤大米来算,当时一两白银是2200文,一斤大米14文。}
{清朝遗留的计量体系中,一石粮食可能等于180斤到140斤不等,咱就算一石是180斤,一斤大米涨到391文。}
{翻了27.9倍,现在大米平均3元一斤,3乘27.9等于83.7,83一斤大米。而小麦现在平均1.7一斤。当然,这个数不可能十分准确。}
{“人食树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将树皮皆剥去,遍地剜成荒墟。猫犬食尽,何论鸡豚;罗雀鼠,无所不至。“}
{“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较之易子而食,折骸以为尤酷。”}
{村共绝户一百七十二户,死男女一千零八十四口。总计人数死者七分有余。}
【在遍地皆是饿殍与死尸的山西,李提摩太生出了一种困惑:“置身于这无所不在的灾难之中,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没有人抢劫富户?”】
【前面说过,山东饥民直接去吃大户了,他不明白山西百姓为何不这么做?】
【因为在灾情之初,每一个村中就都贴了告示。】
【告示宣布:巡抚有令,任何人胆敢行凶抢劫,各村镇首脑有权对抢劫者就地正法。】
【而在赋予“村镇首脑”对抢掠者就地正法之权的同时,山西巡抚衙门还出台了政策,强迫民间绅富捐粮保村。】
【可谓一手控制饥民,一手控制绅富。】
【而除此之外。山西没有见到大规模的民变。也是因为李提摩太抵达山西之时,饥荒进入第三个年头,灾区有粮的在野富户早已离开,民间已无粮可抢。】
【只山西一省,从1877年的全省人口为一千六百四十三万人,到1883年仅为一千零七十四万人。】
【其中,太原灾前人口约一百万人,灾后仅剩五万人。】
......
{如果这个数字大致属实的话,那真是人间地狱。}
{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看到的只是数字和记录的文字而已,但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得多么绝望啊,时代的一粒尘埃放在几千年的历史里不值一提,但是落在那个时代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和家庭的头上时,那就是人间炼
狱一般的灾难。}
{哪里来的数据?不能随便乱编!}
{李玉文编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1840-1948)》,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另有数据称,1884年山西共有1066.8266万人口,见《山西年鉴(1986)》,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411页。}
大隋
杨坚觉得不对。
“那也应该赈灾啊?三年了,难道山西本身没有义仓吗?”
独孤伽罗冷笑道:
“就清朝那模样?义仓里的粮是不是粮,有没有粮都很难说呢。”
杨坚觉得不是这回事。
他披着锦袍坐在榻上,回忆了一下清朝前面的事,冷不丁道:
“山西不会是没种粮食吧?”
独孤伽罗愣了一下。
随后神色一变。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晋向来称财富之区,但实则民无恒业,土非沃壤,产粮也属无多。
而在经过东南兵燹,富者立贫,元气大伤。
“不会......不会是种鸦片去了吧?”
两人想了想天幕里曾提到过的“本土鸦片”,神色俱变。
【山西无粮。】
【1877年初夏,山西前巡抚鲍源深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有一段解释,大意为:一、山西土地贫瘠,百姓多以商业谋生,只有两三成百姓务农。但太平军与捻军的兴起,让山西商人的生意遭受了重大损失。】
【二、丰收年份,山西的粮食都需要自邻近省份买入,更何况1877年大旱颗粒无收。】
【这两点原因,当然都是真实的,但鲍源深有意没有提另一项同样极为重要的原因。】
【官府在山西推广“本土鸦片种植”】
【山西“本土鸦片种植”的大爆发,可以追溯到1859年,也就是咸丰九年。】
【该年,清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颁布了《征收土药税条例》,变相宣布本土鸦片种植合法化。】
【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代州、忻州及归化原本是山西的主要产粮区,以往每到秋后,就会有粮食从北边络绎不绝运到太原。】
【本土鸦片后,北路沃野千里强半皆种此物,而山西南部的平、蒲、解、绛等地,以前都是依赖从陕西的渭南平原购买米麦为生,后亦遍地罂粟。】
【渭南平原的粮食产量连本地百姓都养不活,自然也就没有粮食可以卖给山西。】
【南北情形如此,西面无粮可买,山西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高于粮价十倍的代价,翻越太行山向东去别省寻找粮食。】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觉得明清两朝真的很神奇。
“为了钱,什么都能干出来。”
“总之就是不拿百姓当人就对了。”
相比之下。
大宋除了有点怂以外,还是挺当人的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大明?成化时期
朱见深突然觉得摊上朱祁镇那么一个爹也不算太大的事儿了。
“跟晚清比起来,我们这都不叫什么大问题啊。”
为了钱而在本土种鸦片......
“大清是生怕自己活的太久了。”
“这是饮鸩止渴。”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只感觉是天降一道霹雳砸在头上。
“山西仅有三十五万顷耕地,本就不足以供养一千六百多万百姓,如今竟是弃田之半来种鸦片!”
“朕可是禁烟!禁烟!”
向东寻粮?
太行山以东的山东也是重灾区!
“......
【1860到1870年,罂粟种植已遍及全国。】
【北至蒙古内外,西至甘青陕疆,南至云贵闽粤,东至江浙山东,各省皆有大量耕地被用来种植罂粟。】
【1872年创办的《申报》,以《拟他自种鸦片烟土禁论》总结了三条理由,呼吁朝廷放松对土产鸦片的禁控:一、国人既然喜食鸦片,放松对土产鸦片的禁控,政府一可征税,可使数千万两白银留在国内,免致流失。】
【二、改进鸦片制作方法,仿行印度办法,以适应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政府不但有巨额税收,农民也可以增加收入。】
【三、凭借征税而使鸦片售卖价格增高,贫者戒吸而富者渐减,最终自然不禁而禁。】
【1882年的海关报告显示,砀山鸦片足以供给本地所需的75%,另由四川供应15%,台州、象山供应10%,进口鸦片几无立足之地。】
【1884年,国产鸦片的产量已远远超过进口鸦片,并且开始对外输出。】
【而种植鸦片的税收也达到每年一百万两。】
【各省都把推广罂粟的种植,当成官吏考核的优先项目。】
【种鸦片成了一种看起来对官府和民众都有利的事情,不但四处蔓延不可遏制,种罂粟的民众也纷纷成了瘾君子。】
【而罂粟种植面积,也在光绪时已约占每省耕地面积的十分之六。】
【久而久之,结果就是粮食生产越来越少,民间无粮,国库也无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