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从巴黎北站一下火车,陈辉就再次上了去往柏林中央车站的火车。
在车上他就已经提前买好了票,因为舒尔茨打电话告诉他,他们的超导研究,突破了!
一开始两人还交流颇多,互通有无,但随后舒尔茨的研究就陷入了瓶颈,迟迟没有新的进展,陈辉这边倒是先后弄出了第四代半导体,新型耐热材料,甚至还顺手解决了发动机燃烧振荡的问题。
没想到半年时间过去,舒尔茨也终于做出了突破——他们找到了临界温度在100K以上的新型超导材料,具有巨大工业化潜能的超导材料!
目前可控核聚变主要使用的依旧是低温超导,临界温度在30K以下,需要使用液氦冷却来维持超导态,不仅成本高,维护困难,在进行实验时还可能因为散热问题导致失去超导特性。
高温超导的研究虽然也有进展,但目前能够工业化的最先进超导材料,如稀土钡铜氧、铋锶钙铜氧等涂层导体的临界温度也低至30K,依旧需要液氮甚至液氦来辅助制冷,液氮的制冷温度只能达到77K。
虽然实验室超导材料有不少突破,但要么需要高压,维护成本同样很高。
要么电流密度太低,无法生成达标强度的磁场。
要么制备困难,很难完成实验室到工厂的落地。
但这次,舒尔茨他们发现的镍基超导掺杂,电流密度可以提升到10A/cm,理论能够生成50T的磁场,完全满足了磁约束的需要。
并且这种材料制备简单,工业化几乎完全没有任何难点,高达100K的临界温度,可以全程使用液氮制冷,成本将减少90%以上。
如果这种材料真能量产,可以预料,世界的核聚变研究将会往前迈出一大步!
这样的历史性时刻,陈辉当然要亲自去看看。
梁沛轩蔻依两人在巴黎也没个落脚处,于是同样也跟着过来了。
从柏林中央车站出来,陈辉直接打车去往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
“嘿,辉,你来了!”
留着一头飘逸长发的舒尔茨意气风发的出来迎接。
“恭喜。”
陈辉也开心的祝贺,这不止是舒尔茨的一小步,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史的一大步!
“走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新玩具!”
舒尔茨迫不及待的想要炫耀自己的宝贝,带着陈辉三人一路走进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中。
“辉,久仰大名!”
在这里,陈辉见到了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埃雷梅茨,他合成的氢化镧超导体临界温度高达250K,是目前实验验证的最高临界温度超导体,-23℃的高温,已经极为接近室温超导的目标了。
当然,这种临界条件是在170万标准大气压下实现的,目前高压维持技术很难支撑它的工业化。
埃雷梅茨同样是满脸笑容,见到这个让他做出如此优秀成果的陈辉时,更是充满了热情,他可以预料到,当他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眼前这个少年提出的数学模型。
当真是个神奇的少年!
“我也拜读过您的论文,您对氢化镧材料进行的实验充满了想象力!”
陈辉没有说谎,他还真的读过埃雷梅茨的论文。
埃雷梅茨脸上的笑容越发亲切。
“好了,我们开始实验吧。”
舒尔茨打断了还准备商业互吹的两人,“辉,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刚刚完成了一截导线的制作,接下来准备测试它的各项性能,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
陈辉早就注意到实验室操作台上放在透明导管中的那截只有头发丝粗细的导线了,显然,那就是今天的主角。
“开始吧!”
埃雷梅茨对实验人员点点头。
实验人员进行着最后的检查,确认液氮杜瓦瓶已装满,温度显示为-196℃(77K),检查四探针测试夹具的接触电阻……
实验人员穿戴好防护设备,从真空干燥箱中取出预先制备的超导导线,将导线放入测试槽中,缓慢注入液氮,使样品完全浸没,监测温度曲线,等待系统稳定在100K,然后连通电路。
导线表面开始亮起一道朦胧的蓝光,随着温度稳定,蓝光越来越亮,逐渐从幽蓝转为青白,像一根凝固的闪电。
陈辉透过观察窗凑近,竟看见带材边缘有淡紫色的辉光在游移——那是超导电流密度过高时,电子-声子耦合激发的准粒子发光,论文里描述过无数次的现象,此刻却真实地在眼前流动,像给导线裹上了一层会呼吸的星云!
导线下方的磁悬浮平台突然开始抬升——原本静止的金属圆盘被超导电流产生的磁场托了起来,离桌面足有5厘米,却稳得像粘在那里,圆盘边缘的荧光标记随着磁场变化明明灭灭,与导线的蓝光交相辉映。
整个实验室都被这梦幻的景象吸引。
“快记录数据!”
埃雷梅茨最先从中清醒过来,这样的场景他已经见过不止一次了。
很快,研究员们忙碌起来,开始进行临界温度测试,升温曲线测量、临界电流测试、电流扫描、角度依赖性测试……
几个小时后,陈辉看到汇总到埃雷梅茨手中的数据,心中惊叹,这种超导带材的上临界磁场为62T,在100K临界温度下,不可逆磁场达到35T,这一数值表明该材料在液氮温区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45方向测试时,发现临界电流比理论预测高出约8%,这可能源于晶体织构或界面效应,埃雷梅茨标记为需进一步研究的现象。
陈辉并没有参与舒尔茨他们的研究,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观看完超导材料的实验后,陈辉三人也离开了实验室,舒尔茨他们忙着进行后续实验,也顾不上他们了。
“超……超导!”
陈辉三人离开实验室后,梁沛轩到现在嘴巴都没有合拢,立志要研究材料学的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见识到材料学带给人的震撼。
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陈辉却想到了自己在庐州科学岛上看到的梦幻画面,有了这种新型超导材料,那梦幻的画面或许真有可能被人类掌控。
人类将在地上种出太阳!
“埃雷梅茨,为什么不邀请陈辉加入我们项目,有他加入,我们一定能做出更加厉害的成果。”
实验室中,舒尔茨看着陈辉几人离去的身影,对旁边的合作伙伴说道。
埃雷梅茨摇头,“他的确是一个超级天才,说不定他未来的成就会超过你,但我们已经有一个顶级数学家了,再邀请陈辉过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或许吧。”
舒尔茨摇摇头,他有种直觉,那个小家伙总能创造奇迹,他期待跟陈辉的再一次合作。
……
德国之旅仅仅持续了半天时间,陈辉三人当天就再次坐上了去法国的火车,克雷研究所的颁奖典礼时间早已确定,他也没办法在德国多待。
在回去的火车上,陈辉将这个消息同步给了鄂维南院士。
他并不知道舒尔茨他们的技术细节,能同步的当然也只有舒尔茨他们成功合成了新型超导的消息,鄂维南院士一直在为此做准备,或许,现在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再次回到巴黎北站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
“你好陈教授,我是克雷研究所董事长柏顿·克雷。”
刚走出车站,一个中年白人就迎了上来,露出标准的西方人笑容看向陈辉,“恭喜陈教授继佩雷尔曼之后,再次解开一道千禧年难题,听说陈教授最近在研究NS方程,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在这里见面。”
陈辉也没想到克雷研究所的董事长竟然会亲自前来迎接自己。
虽然佩雷尔曼拒绝了领奖,但至少看起来,克雷研究所还是给予了他足够的尊重。
“我也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经过这么多次跟西方人打交道的经验,陈辉也明白,跟他们打交道,不能太谦虚,否则人家真的会看轻你。
“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吧。”
柏顿哈哈笑着说道,“不过现在,请享受你现在应有的荣誉吧!”
一番寒暄后,柏顿看向陈辉身后的梁沛轩和蔻依两人。
“我的朋友梁沛轩和学生蔻依。”
看到蔻依,柏顿也不得不再次感叹,眼前这位千禧年难题破解者,实在太年轻了,说不定,他真的能再次破解一道千禧年难题!
“既然人都到齐了,我们先上车,待会儿到了酒店再聊。”
一行人跟着柏顿上了辆雷诺商务车,来到法国公学院附近的巴黎大皇宫酒店,跟柏顿一起在酒店用了午餐后,柏顿才离开。
还没回房间,陈辉三人就在大堂遇到了同样刚来的费弗曼教授。
“辉,好久不见。”
费弗曼热情的打招呼,“考虑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来普林斯顿?”
他还是对邀请陈辉去普林斯顿念念不忘。
“费弗曼教授或许可以来华夏交流一段时间。”
陈辉则是反向发出邀请。
以前他想去普林斯顿,是因为普林斯顿聚集了大量当今世上最优秀的一批数学家,与这些数学家们交流,会激发自己的灵感,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但解决千禧年难题后,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名气,吸引优秀数学家来华夏,他不用去普林斯顿,他在的地方,也可以是普林斯顿。
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陈辉有信心。
“我看了你跟丹尼斯教授那篇《涡旋纤维丛的弹性形变》,你们对涡度形变项与丛联络的挠率张量对应的证明当真精妙……”
显然,费弗曼认真研读过这篇论文,提出的一些问题对陈辉也有所启发,陈辉也没有藏私,将他下一步研究计划合盘托出,甚至提及了他与丹尼斯的分歧,客观的分析了对丹尼斯路线的看法。
“用拓扑来描述三维涡管的湮灭过程是理所当然的,但湮灭的核心区域是奇点诞生的地方,物理量变化剧烈,传统光滑假设失效,我认为,需要超越纯拓扑的视角……”
这个想法与陈辉不谋而合。
两人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下午,费弗曼才疲惫的提出休息的想法。
陈辉有些意犹未尽。
费弗曼看着神采奕奕的陈辉,再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年龄对一位数学家会造成多大的摧残。
【你的数学等级由5级0%提升到1%】
“没想到费弗曼先生对NS方程有如此深入的研究!”
陈辉忽略了眼前的弹幕,由衷称赞到。
他现在忽然有些动摇,或者,去普林斯顿学习一段时间,未必不是件好事。
费弗曼微微一笑,“当年在法国公学院宣布七大千禧年难题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人,正是在下!”
费弗曼特意用了非常华夏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三分得意矜持的表达了出来。
陈辉倒还真不知道这件事。
“没想到费弗曼教授还对华夏语有研究。”
直到这时,梁沛轩才终于感觉能插上话,刚才两人的交谈对他来说跟天书并没有什么区别,他有些骄傲的对陈辉说道,“我们华夏也是好起来了,最近遇到的西方人好像人人都会说几句华夏语。”
陈辉点头,这种变化他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几次出国,他遇到的歪果仁即便再差也能用奇怪的口音跟他说一句“泥嚎”。
虽然他不理解在国内自媒体上,大家会因为歪果仁称赞几句华夏就疯狂点赞的行为,但真的来到异国他乡,听到对方怪腔怪调的华夏语时,真的会被取悦到。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们接触的这些人,都对陈辉感兴趣?”
费弗曼微笑着看向陈辉,“对陈教授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去了解一些华夏语,至少,我是如此。”
梁沛轩愕然,但仔细一回想,这一路他见到的不管是舒尔茨还是埃雷梅茨。
好像,还真是如此。
陈辉也感觉很是奇妙,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输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