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663章 震撼世界的反击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663章 震撼世界的反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随着“二选一”的通牒下达,整个欧亚大陆的空气仿佛在瞬间被冻结。
    伦敦,唐宁街。
    新闻厅的橡木门紧闭着,一场紧急内阁会议刚结束。
    发言人在闪光灯包围下,面色略显僵硬,对着镜头宣读那份字...
    栗亚波站在原地,良久未动。
    夜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些许寒意,却让他清醒了不少。他低头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会议室内依旧有讨论声传来,但那已经不是他现在该关心的重点了。
    他转身,走向实验室的方向。
    穿过长长的走廊,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中回响。他的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周振邦最后那句话:“记住,真正的科研人,不是为了头衔而奋斗,而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头。
    他走进实验室,灯光自动亮起。几名研究员正在调试XS-1的热控模块模型,看到他进来,纷纷站起身。
    “栗教授。”助理研究员张晨曦有些惊讶,“您怎么这时候来了?”
    “我来看看。”栗亚波点点头,走到控制台前,调出热控系统的模拟数据,“你们那边的自适应算法进展如何?”
    “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模型构建,但在极端温差下的稳定性还有问题。”张晨曦递上一份报告,“我们尝试了几种优化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
    栗亚波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
    他沉思片刻,忽然开口:“把量子优化算法的参数范围再扩大一倍,同时引入神经网络的动态学习机制。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
    张晨曦一愣:“您的意思是……让它像人一样,在运行中不断学习?”
    “没错。”栗亚波点头,“我们不能只依赖预设的参数,空间环境太复杂,必须让系统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
    “明白了!”张晨曦立刻开始调整代码。
    栗亚波没有离开,而是站在一旁,亲自监督调试过程。他的眼神专注,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断调整参数。
    时间一点点过去,模拟数据终于趋于稳定。
    “成功了!”张晨曦兴奋地喊道。
    栗亚波却没有露出太多喜色,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让它在真实环境中运行。”
    他看了眼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你们先回去休息吧。”他对众人说道,“明天继续优化。”
    研究员们陆续离开,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空,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这条路有多难。但他更清楚,这是一条必须有人去走的路。
    XS-1只是一个开始,而他要做的,是为人类的未来铺路。
    ---
    接下来的几个月,栗亚波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XS-1项目的后续优化工作中。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自适应热控系统的最终调试,并在一次高空模拟试验中,成功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这项成果,也让他在工程院内部的评价逐渐上升。
    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撰写那份关于自己独立科研能力的综合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关乎院士评选,更关乎他科研生涯的自我定义。
    他从“驺虞”项目开始,逐步梳理自己在每一个关键技术节点上的贡献。从流控算法的设计,到超材料结构的优化,再到反应堆热控模块的工程实现,他都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
    报告完成后,他亲自提交给了工程院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对这份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栗亚波的研究成果不仅具备高度的工程实用性,更展现出极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即将顺利通过评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将他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一封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工程院内部系统中。
    信中指控栗亚波在XS-1项目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甚至暗示他的一些关键技术成果,其实是团队其他成员完成的,他只是“摘桃子”。
    这封信虽然没有公开,但已经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评审委员会决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对栗亚波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查。
    栗亚波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他只是默默地整理资料,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质疑。
    他知道,这条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
    特别会议当天,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室里,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栗亚波站在投影屏幕前,面对着十几位院士和专家,开始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从XS-1的热控系统讲起,详细介绍了每一个技术细节,包括设计思路、实验过程、数据来源以及最终验证结果。
    他没有回避任何问题,而是坦然面对每一个质疑。
    “栗教授,”一位院士开口,“关于这组数据,我们发现其中有一段时间的实验记录缺失。您能解释一下吗?”
    栗亚波点头,调出一份备份数据:“这段记录之所以缺失,是因为当时实验设备出现故障,导致部分数据丢失。但我们在后续的重复实验中,已经重新采集了完整数据,并进行了交叉验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科研过程中,意外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从失败中找到真相。”
    另一位院士皱眉:“您是否承认,在XS-1项目中,有其他团队成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栗亚波毫不犹豫地回答,“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XS-1的成功,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也必须强调,作为首席工程师,我负责的是整体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问题的决策以及最终成果的整合。”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在场的每一位评审:“我并不否认团队的作用,但我也不会否认自己的贡献。我的目标,不是去争功,而是确保这项技术能够真正落地,为国家、为人类服务。”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最终,评审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维持原判:栗亚波的提名资格继续保留,并将在一年后进行最终投票。
    虽然没有立刻通过,但这次会议的结果,已经为他扫清了不少障碍。
    而栗亚波,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知道,科研的路,从来都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为了真正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
    ---
    XS-1项目进入最后阶段,栗亚波带领团队完成了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
    他们站在发射场的控制中心,看着巨大的反应堆核心模块被缓缓送入整流罩中。
    “栗教授,”张晨曦走过来,轻声说道,“您觉得,它真的能成功吗?”
    栗亚波望着远处的发射塔,嘴角微微上扬:“它必须成功。”
    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人类迈向深空的第一步。
    而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
    可控核聚变,才是真正的未来。
    栗亚波站在发射场的控制中心,望着远处那座庞大的发射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XS-1空间核反应堆的核心模块已经完成最后的组装,即将进入发射倒计时。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栗教授。”张晨曦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拉回现实,“气象数据显示,未来四十八小时内,大气电离层扰动指数略有上升,是否会影响反应堆的远程控制系统?”
    栗亚波接过数据平板,快速浏览了一番,眉头微皱:“影响不大,但我们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一次动态补偿校准,确保在发射窗口期内,所有指令传输稳定。”
    “明白,我这就去安排。”张晨曦点头离开。
    栗亚波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继续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轻敲,调出了一组热控系统的模拟曲线。
    这些数据,是他过去几年来无数次推演、优化、实验的结果。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思考和实践。
    他深知,XS-1的成功,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科研生涯,更关系到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战略部署。
    “栗教授。”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回头,看到是周振邦。
    “周院士。”栗亚波微微点头,“您怎么来了?”
    周振邦走到他身边,目光同样落在屏幕上:“我来看看,毕竟这是你亲手打造的系统。”
    栗亚波笑了笑:“它不会让我失望。”
    “我相信。”周振邦语气平静,“但你要知道,真正考验它的,不是发射那一刻,而是进入轨道之后的长期运行。”
    栗亚波点头:“我已经安排了三组冗余系统,包括热控、通信和能源管理。即便出现极端故障,也能保证反应堆核心稳定运行至少三十天。”
    “很好。”周振邦满意地点头,“但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步该做什么?”
    栗亚波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可控核聚变。”
    周振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看来你已经想明白了。”
    “是的。”栗亚波眼神坚定,“裂变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未来,在聚变。如果我们能实现稳定可控的聚变反应,那么深空探索的能源问题,将彻底被解决。”
    “但这条路,比你想象的要艰难得多。”周振邦语气严肃,“聚变反应的约束机制、点火条件、材料耐受性……每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
    “我知道。”栗亚波点头,“但正因为难,才值得去做。”
    周振邦看着他,忽然笑了:“你越来越像常老师了。”
    栗亚波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笑意:“那我得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个评价。”
    两人并肩站在控制中心的窗前,看着远处的发射塔,沉默片刻。
    “对了,”周振邦忽然开口,“你有没有考虑过组建一支专门的聚变研究团队?”
    “想过。”栗亚波点头,“我已经联系了几位在等离子体物理和超导磁约束领域有经验的研究员,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很好。”周振邦点头,“如果你需要资源支持,我可以向工程院申请专项基金。”
    栗亚波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谢谢周院士。”
    “不用谢。”周振邦摆摆手,“我只是希望,你不要被眼前的成就冲昏头脑。科研这条路,走得越远,压力越大。”
    “我明白。”栗亚波语气坚定,“我会继续前进。”
    周振邦拍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
    栗亚波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
    夜色渐深,发射场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如同星辰。
    他知道,XS-1的发射,只是一个开始。
    而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
    ---
    XS-1的发射日期终于到来。
    清晨六点,天还未亮,发射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栗亚波站在控制中心,看着倒计时数字不断跳动,心跳也随之加快。
    “十、九、八……”
    整个控制中心陷入一片寂静。
    “三、二、一??点火!”
    随着指令下达,火箭缓缓升空,尾焰照亮了整个发射场。
    栗亚波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直到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成功了。”张晨曦激动地说道。
    栗亚波却没有露出太多喜悦,而是低声说道:“这只是第一步。”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几个月,XS-1将在轨道上进行一系列关键测试,包括核反应堆的启动、能量输出稳定性、远程控制系统响应等。
    而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他已经开始着手组建聚变研究团队,并与几家重点实验室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他的目标,是三年内完成可控聚变反应的初步实验验证。
    这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但他已经准备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因为,真正的科研人,不是为了头衔而奋斗,而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