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04章若皇帝随心而为,没有规章,那天下岂非大乱?(第1/2页)
大臣们的态度却格外坚决:
“不行!绝对不行!”
这场国本之争,最后硬生生逼退了四任内阁首辅,十余名部级大员。
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多达三百余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黜、削职、甚至发配充军。
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梃击案爆发,才算暂告一段落。
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却让万历彻底心灰意冷。
为泄心中郁结,他干脆二十年不理朝政,开启了怠政的岁月。
而文官集团的胜利,也使大明的政治体制逐渐走向失控。
……
大秦!
始皇凝视着天幕上皇帝与臣子们的争斗,心中暗自揣摩。
在他看来,这绝非单纯的太子之争。
“自古立嫡为长,立嫡为先。”
“若乱了祖制,将来皇位传承混乱,必引天下动荡。”
扶苏皱眉补充道:
“确立有序的皇位继承,能避免许多政治争斗。”
“若人人效仿万历,随意指定皇子为太子,那皇子之间的夺位之争岂不更加惨烈?”
始皇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你不觉得,明神宗的举动,与他祖父明世宗当年的大礼议,极为相似吗?”
在他看来,比起太子之争,万历的国本之争,更像是“大礼议”的翻版。
“当年明世宗入京,毫无根基。”
“借大礼议,他收揽人心,赢得臣子归附,打败杨廷和等元老,从此掌控大权。”
“也许明神宗的本意,便是借国本之争,筛选出效忠于他的人。”
“首辅申时行上奏立朱常洛为太子,他故意反对,静观哪些臣子愿意站在他一边。”
“如此一来,朝中自然分裂为‘长子党’与‘福王党’。”
“到时,他只需在幕后支持福王党,借此打压长子党。”
“等到党争结束,群臣尽归掌控,朝堂焕然一新。”
扶苏听完,不禁眼前一亮。
相比父皇,他果然还是浅薄。
若真如此分析,万历的举动便合情合理。
否则,他为何要为一个太子之位与臣子们缠斗数十年?
“父皇果然洞察如炬,儿臣远远不及。”
扶苏谦逊地躬身。
始皇却没有露出喜色,反而神色凝重,望着天幕低声道:
“可惜,明神宗未曾料到,这些臣子竟能如此团结,一个支持他的都没有。”
“当朝堂上下尽是反对的声音,这才是最可怕的局面。”
当皇帝的意志全然无法贯彻,群臣竟齐心反抗,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朝堂,令始皇心底生寒。
恐怕,这正是明神宗彻底灰心的根源。
“张居正等本为铁杆帝党,却最终被清算。”
“怕也正因如此,才让万历无人可依。”
扶苏低声说道。
始皇点头表示认同:
“或许正是张党的覆灭,让他急于重建一批忠臣,于是效仿祖父,挑起国本之争。”
“然而结果,却远超他的预料。”
“最终,只换来了失望。”
……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静静看完万历与臣子之间的国本之争。
表面上是立太子之争,实质却是皇权与臣权的角力!
然而,最后赢的不是皇帝,而是那群群臣。
“立太子,自当立嫡长子。”
“可堂堂天子之言,竟无人附和?”
汉武帝只觉得荒唐至极。
大明的臣子,竟能团结至此?
居然没有一人站到皇帝那边!
传出去,岂不是天下笑柄?
“难怪这万历干脆三十年不上朝。”
汉武帝摇头叹息,神色复杂。
…
洪武时期!
“简直乱来!”
“祖宗家法,岂能随意更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4章若皇帝随心而为,没有规章,那天下岂非大乱?(第2/2页)
老朱一声怒骂。
他当初立下祖训,就是为给后世皇帝定个规矩,做个榜样。
不能胡来!
绝对不能胡来!
你朱翊钧不立嫡长子朱常洛,却偏要改立旁支?
这不是明摆着和老朱过不去吗?!
要是后代皇帝人人如此任性,大明不就要乱套?
“此举确实失当。”
朱标也点头附和。
祖训的意义就在于约束后世之君,若皇帝随心而为,没有规章,那天下岂非大乱?
可同时,老朱和朱标也看出,大臣们的态度未免太过一致了。
按理说,总会有些贪权或心思各异的臣子,会跳出来支持万历吧?
可偏偏一个也没有!
内阁首辅王锡爵不过说了句“三王并封”不是不可以,就立刻遭群臣群起而攻,说他巴结皇帝。
最终被逼得自请辞职。
这种空前一致的凝聚力,让老朱愈发厌恶!
他最忌惮的,正是臣子们暗中勾连,欺上瞒下。
所以,他才设立锦衣卫,专门盯着这些人!
而万历与群臣的国本之争,竟整整持续了三十年。
三十年里,居然连像样的“福王党”都没冒出来!
随便拉一群百姓出来投票,恐怕也有人会嫌宫女生子身份不正,支持另立太子。
更何况,福王党还是皇帝暗中倚仗的阵营。
理论上,这该是最容易获得皇帝青睐的一边。
可偏偏,在三十年间,文官集团硬是齐心合力,死顶皇帝!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的团结,远超常理!
老朱下意识想起了汉武帝之前提过的阴谋论。
难道,所谓的文官集团,真的存在?!
他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
朱翊钧违背祖训,固然有错。
但这些一窝蜂的臣子,个个都该杀!
朱标也若有所悟,神色凝重。
难道到了后世,那所谓的文官集团真的成型了?
他们或许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明确的领袖。
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皇帝。
或者说,皇权!
想到这,朱标眼底也闪过一抹寒光。
……
永乐时期!
朱棣静静揣摩这场古怪的国本之争。
谁当太子,居然不是皇帝说了算?
若换成他朱棣,要改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朝堂上肯定也会沸腾。
那些站在太子府的臣子,必然拼命反对。
可反对归反对,他朱棣照样能镇得住!
更何况,总会有一批人站在汉王一边。
可放在万历这里,情况就显得诡异了。
群臣居然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全都死顶皇帝!
哪怕被廷杖、被罢官、被流放……
也几乎没有人敢出头力挺皇帝。
这太不寻常!
若朱棣遭遇此局,他必然第一时间彻查,到底是谁在暗中结党营私!
“你们说,这合理吗?”
“满朝文武,竟无一人站在皇帝身边?”
“这是要干什么,把皇帝架空吗?!”
朱棣锐利的目光扫向三个儿子。
朱高炽沉吟片刻,先开口道:
“神宗无嫡子,不立长子,确实违背祖制。”
“臣子们循例劝谏,其实无可厚非。”
在他看来,臣子们的坚持并非全错。
毕竟,朱翊钧的做法,本就有违规矩。
朱棣听罢,神色不变,转向老二与老三。
“皇帝想立谁,就立谁!”
“这些大臣,真是聒噪!”
老二汉王立刻嚷嚷。
“不立长子怎么了?!”
“哼,我就不是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