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91章 祭台石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391章 祭台石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391章祭台石(第1/2页)
    离开孔雀坝时,傣族大叔帮他们找了艘更大的竹筏,足够七八个人并排坐下。
    撑筏的是玉罕的表哥岩光,一个皮肤黝黑的傣族青年,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手里的竹篙有成年人胳膊粗。
    “到月亮湾要走两天,中途要过三道滩,水急,你们坐稳点。”
    岩光用竹篙在岸边一点,竹筏缓缓驶离码头。
    “三道滩?危险吗?”
    叶晨欣下意识地抓紧轩辕坤的胳膊,他的气色好了不少,已经能自己坐稳,但叶晨欣还是习惯性地护着他。
    “不危险,我表哥是‘水上飞’,再急的滩也能撑过去。”
    玉罕坐在筏头,双脚伸进江水里,荡起一圈圈涟漪。
    岩光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挠挠头:“玉罕就会吹牛,不过你们放心,有我在,保准平安。”
    竹筏逆流而上,澜沧江的水比下游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火女学着玉罕的样子,把脚伸进水里,冰凉的江水让她舒服地眯起眼睛:“比空调还凉快!”
    “小心被鱼咬脚趾头。”
    阿吉吓唬她,手里拿着根树枝,假装在钓鱼。
    “鱼才不咬我呢!”
    火女得意地晃了晃脚:“我身上有火,它们怕烫。”
    赵琰坐在筏尾,手里把玩着那个青铜铃铛。
    阳光透过铃铛的镂空花纹,在竹席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蚩尤骨上的古歌符号。
    他轻轻晃动铃铛,清脆的响声随着江风飘散,竟引得远处的水鸟跟着鸣叫,像是在回应。
    “这铃铛确实不一般!”
    张雪凑过来看了看:“你觉得……它真能指引蚩尤骨的位置?”
    “不好说!”
    赵琰摇了摇头:“但它和水有关,月亮湾又是澜沧江的拐弯处,水流回旋,很可能藏着秘密。”
    “不管藏着什么,先享受这江风再说。”
    “这鱼叫「巴扎」,澜沧江特有的,刺少肉嫩。”
    苏海燕递给赵琰一块烤鱼,是早上从集市买的,用香茅草捆着,烤得外焦里嫩。
    赵琰咬了一口,鱼肉带着淡淡的草香,确实鲜美:“比城里的烤鱼好吃多了。”
    “那是自然!”
    岩光接过话茬:“我们傣族吃鱼,讲究现捕现烤,从江里捞上来,用香茅草一捆,火上一烤,不用放调料就香得很。”
    他说着,突然把竹篙往水里一插,手腕一翻,竟提上来一条巴掌大的鱼,银闪闪的,在阳光下蹦跳。
    “厉害!”
    火女拍着手叫好:“她表哥,你教教我!”
    岩光笑着把鱼扔进竹筏上的小竹篓:“这要力气和巧劲,你这小胳膊小腿的,怕是学不会。”
    一路说说笑笑,竹筏很快到了第一道滩。
    这里的水流确实湍急,浪花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
    岩光站在筏头,眼神专注,竹篙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左点右拨,竹筏在浪花中灵活地穿梭,避开了所有礁石。
    “抓稳了!”
    岩光喊了一声,竹筏顺着一道水流的缝隙冲过滩头,激起的水花溅了大家一身,引得火女和玉罕尖叫着大笑。
    过了滩,水流平缓下来。岸边出现一片茂密的橡胶林,几个傣族妇女正在割胶,弯刀在树干上划出浅浅的口子,白色的胶汁顺着导流槽滴进挂在树下的陶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91章祭台石(第2/2页)
    “这橡胶能做什么?”
    火女好奇问道。
    “能做轮胎、胶鞋,还能做密封圈……”
    岩光解释道:“当然,以前我们用它粘陶器,现在能卖钱,供娃娃上学。”
    “你们这儿的娃娃都上学吗?”
    叶晨欣问,她注意到玉罕脖子上挂着个小小的书包,里面装着课本和铅笔。
    “那当然!”
    玉罕点点头:“我们寨有小学,老师是从城里来的志愿者,教我们汉语和算数。”
    “真好!”
    叶晨欣感慨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轩辕坤握住她的手,轻声说:“等我们安定下来,也资助几个像玉罕这样的孩子上学,好不好?”
    “好啊!”
    叶晨欣笑了,眼里的光比江水还亮。
    中午时分,竹筏停靠在一个叫「曼掌」的村寨。
    岩光说这里的制陶很有名,是傣族的非遗手艺,正好可以歇歇脚,尝尝村里的竹筒饭。
    曼掌村的房子还是传统的傣家竹楼,但不少人家门口都摆着自制的陶器,花盆、水缸、陶罐,造型古朴,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
    村口的大榕树下,几个老人正围着一个石臼,用木槌捶打着陶土,发出咚咚的声响。
    “这是在做「慢轮制陶」。”岩
    岩光指着一个旋转的木轮:“不用机器,全靠手转,做出的陶器透气,装水不馊。”
    火女立刻被吸引了,凑过去想试试。
    老人笑着把木槌递给她:“慢点捶,要把陶土捶得像棉花一样软。”
    火女拿起木槌,学着老人的样子捶打,可她力气没掌握好,一槌下去,陶土溅得满脸都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玉罕递给她一块湿布:“姐姐,这个要轻一点。”
    赵琰和张雪则在一旁看老人制陶。
    老人的手指粗糙却灵活,把捶好的陶土放在慢轮上,脚轻轻一蹬,轮子就转了起来。
    他的双手在陶土上揉捏、提拉,不一会儿,一个陶罐的雏形就出来了。
    “这上面的花纹,有讲究吗?”
    张雪指着老人刚刻上的波浪纹。
    “是澜沧江的水纹!”
    老人慢悠悠道:“我们靠江吃江,敬水如敬神,做陶器都要刻水纹,祈求江神保佑。”
    赵琰突然想起青铜铃铛上的图案,从兜里掏出来:“老人家,你见过这个吗?”
    老人接过铃铛,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又用鼻子闻了闻:“这是「水神铃」,以前祭祀江神的时候用的,铃一响,江神就知道有人来祈福了。”
    “那你知道,和这铃铛有关的祭祀,一般在什么地方举行?”
    “月亮湾的「祭台石」。”
    老人指着上游的方向:“每年傣历新年,我们都会去那里,摆上陶罐、烤鱼,还有新米,求江水平安,鱼虾满仓。”
    “祭台石……”
    赵琰若有所思:“那里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以前有块大青石,上面刻着和你这铃铛一样的花纹!”
    老人叹了口气:“后来几十年前发大水,被冲得不见了,有人说被江神收走了,有人说沉到江底了。”
    赵琰和张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
    那块大青石,很可能就是藏着第二块蚩尤骨的地方。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