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12章 全新竞争格局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512章 全新竞争格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江总,这段时间通过各种办法找我们打听消息的人挺多的。」
    「感觉我们已经突破了1.8微米制程的信息,已经被人知道了。」
    林桥生这段时间接到了不少打听消息和考察的电话,觉得有必要跟江辉汇报一下。
    他是知道江辉这几年想要低调的发展半导体技术。
    所以不管是岭南半导体那边,还是南山设备这边的光刻机等设备技术的突破,都不打算大规模的去宣传。
    等到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自然不需要宣传也会被人主动的报导。
    那个时候其他方面容易被人卡的地方,也肯定取得了进步。
    但是现在的话,如果国际上的一些厂家联合起来,还真是可以给岭南半导体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的。
    毕竟晶片加工过程当中,并不是你搞定了光刻机等几个关键设备,就什麽事情都可以了。
    里面一些晶片设计软体,光刻胶和惰性气体等东西,不少都是需要从国际上采购。
    国内的厂家,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没关系,知道了就知道了。」
    「本来也不可能瞒得住,毕竟岭南半导体那边还想要拓展1.8微米制程的晶片代工业务呢。」
    「但是他们知道归知道,反正我们就是不去主动宣传。」
    「至于国内其他厂家如果要来采购,那就大大方方的卖给他们就是了。」
    「不过也要让对方签署保密协议,不要主动透露光刻机是从我们南山设备采购的。」
    虽然这种做法有点掩耳盗铃,但是次数多了,时间长了,还是可以起到效果的。
    「嗯,国内不少半导体企业看到岭南半导体走晶片代工业务取得了显着的成功,对于导入先进位程的晶片加工设备应该是很有积极性的。」
    「部委那边对于这些不用耗费大量外汇就可以提升半导体工厂生产水平的项目,也都是支持的。」
    「这麽一来,我们在未来三年应该可以接到大量1.8微米制程的光刻机设备订单了。」
    林桥生手上现在负责了挺多大设备的项目。
    整个南山设备的生产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如今已经是国内最大型的设备厂家了。
    关键是他们生产的设备,普遍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价值比较高的设备。
    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要强大,设备实力是一定也要强大才行。
    要不然单方面发展,那是不现实的。
    最终的利益都会被人收割。
    「我们前段时间不是去长安市考察了吗?」
    「后面可以考虑把一部分的光刻机设备放在长安市生产,这样子也可以增加一些对手打听情报的难度。」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头。
    江辉也担心到时候南山设备发展太快,有些人会使出一些极端的方法出来。
    比如工厂着火之类的事情,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
    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虽然也能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但是同时修建一个新工厂,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部门那边,显然也是乐见其成。
    特别是一些军工单位也是有各种设备的使用需求,它们肯定是不大希望跟一般的设备一起生产的。
    「没问题,长安市那边的高校很多,人才储备比较丰富。」
    「我们去那边发展的话,障碍不是很大。」
    相比其他的内流城市,长安市各方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历史底蕴也比较深厚,还是有不少人才愿意在长安市定居的。
    这对南山设备在那边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
    「社长,情况基本上搞清楚了。」
    「岭南半导体确实是已经投产了1.8微米制程的晶片工厂。」
    「里面的关键设备光刻机是南山设备那边提供的。」
    「华夏的一些半导体企业,已经开始主动的联系南山设备那边商讨光刻机采购的事情。」
    「岭南半导体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之后,据说准备在晶片和内存领域多方面出手,快速的扩大应用场景。」
    「估计他们也会进一步的修建更多的1.8微米制程的晶片工厂,抢占这一块的市场。」
    金泰作为三星电子市场部负责人,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搜集各种行业信息。
    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特别是半导体行业的更新换代非常的快,这方面的信息就更加重要了。
    「南山设备居然那麽快就取得了技术突破,实在是有点让人感到意外啊。」
    「之前阿斯麦那边不是预估对方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从3微米制程的光刻机过渡到1.8微米制程吗?」
    李建喜皱了皱眉头,心中有点担忧。
    三星电子现在主要是在DRAM内存上面发力,其中最主要的工艺就是1.8微米制程。
    要是岭南半导体那边也在这方面投入重金,那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这些年,他对岭南半导体也算是比较了解了。
    背靠宝马汽车集团,岭南半导体的资金压力比三星电子都还要小一些。
    对方是完全有底气跟三星电子一起烧钱搞DRAM内存的。
    「这些年我们不少的推测放在岭南半导体或者南山设备那边,都是失效了。」
    「江辉创建的各个企业,发展情况跟许多华夏的企业都很不一样。」
    「我觉得今后不能用过去的眼光去评价那些企业。」
    「要不然指不定什麽时候他们就又搞出来什麽新的东西了。」
    金泰的这个判断,显然是很准确的。
    但是李建喜却是不想听到这样子的内容。
    「公司内部在考虑加大DRAM投入的同时,也在晶片领域加大投入。」
    「我们的电脑丶手机业务,今后对这方面的晶片需求也会增加。」
    「这麽一来,岭南半导体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在亚洲地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你一定要想办法打听更多的消息才行。」
    「然后要是可以从对方那边挖一些人过来,那就最好不过了。」
    李建喜还是很有野心的。
    三星电子在过去十年也发展的非常快。
    按照历史正常发展下去的话,再过十几年,三星电子完全会成为行业的一个巨无霸。
    「嗯,我们在华夏已经成立了分公司,不过分公司距离深城比较远。」
    「我准备下一步在深城那边也设立一个分公司,这样子更好展开工作。」
    「华夏那边的工资普遍都不高,我们只要提供一个跟国内差不多的收入水平,就能吸引不少华夏员工加入。」
    金泰对市场行情是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星电子的员工薪酬水平,普遍都是每个月超过了1万元人民币。
    用这个收入水平去挖人的话,他觉得还是没有什麽压力的。
    要知道三星电子在华夏的工厂,现在一般工人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块钱呢。
    就算是一些技术人员,也不会超过300元一个月。
    这麽一来,1万元的月薪的刺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
    「小池社长,我觉得公司有必要加快一下半导体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行。」
    「要不然三星电子丶台积电和岭南半导体这些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很快就要超越我们了。」
    日立半导体曾经也是东瀛半导体行业的霸主之一。
    现在的实力和规模也不容小觑。
    但是最近十年东瀛的半导体行业受到了美利坚的打压,各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是变缓慢了。
    以前,台积电也好,三星电子也好,日立半导体是完全没有放在眼中的。
    至于华夏的竞争对手,它们都不认为那些厂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但是现在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作为销售部负责人的佐野三木,在这方面的感触是最深的。
    「半导体业务现在并不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集团其他企业的需求。」
    「我们想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开发新技术,修建新工厂,董事会不会轻易同意的。」
    小池太郎对于日立半导体在日立集团内部的地位变化是有很清晰的认知的。
    他有一种预感,日立半导体将来很可能会被集团给抛弃。
    不说直接卖给某家企业,跟其他某家企业的半导体业务合并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这种情况下,集团那边自然是不希望有太多的投资发生。
    因为很可能这些投资下去之后,还没有开始挣钱,局面就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了。
    「可是如果我们不快速前进的话,其他厂家是不会等我们的。」
    「像是三星电子和岭南半导体,它们这几年都新增加了好几座工厂。」
    「它们的生产规模,估计这两年就要彻底的超过我们了。」
    「在技术方面,跟我们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小了。」
    佐野三木有点着急的说道。
    半导体行业,一旦技术落后之后,你想要继续追赶,可就没有那麽容易了。
    毕竟别人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
    在摩尔定律的敦促之下,各个竞争对手都会快速的实现技术叠代。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只能按照董事会定下来的节奏去发展。」
    「再说了,也不是只有我们四这样子,NEC和三菱半导体那边也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短期内,我们还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
    小池太郎肯定不愿意跟董事会过不去。
    因为那样子会让自己失去屁股下面的位置。
    至于公司的前景会不会不是很不好,那就管不了那麽多了。
    反正东瀛企业都是讲究终身雇佣制,就算是企业不行了,也不会轻易的裁员。
    日立集团家大业大,总有地方安置他的。
    听到小池太郎的话,佐野三木有点失望,但是也不敢多说什麽。
    东瀛企业里头上下级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
    这跟华夏历史上官大一级压死人,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葛洛夫,岭南半导体的1.8微米制程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具备给我们代工生产晶片的能力。」
    「我们之前在这个领域的代工业务,全部都是交给台积电来生产。」
    「我觉得适当的引入竞争,是很有必要的。」
    欧德宁算是英特尔内部跟岭南半导体联系比较多的高管。
    当初岭南半导体的准入审核,就是他带队去审核的。
    通过这几年的接触,他对华夏以及华夏企业的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每一次去深城,都能感受到巨大的改变。
    这些东西,不是亲自去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
    他有一种感觉,英特尔跟岭南半导体形成紧密的合作,应该是好事。
    「有竞争肯定是比没有竞争要更好。」
    「特别是岭南半导体那边的价格优势,一直都比较的大。」
    「不过我听说阿斯麦和佳能等各个设备厂家都不卖先进的光刻机设备给到岭南半导体。」
    「在这种情况下,岭南半导体通过自己的办法搞定了1.8微米制程的技术,靠谱吗?」
    葛洛夫问了一个许多人都想要知道的问题。
    那就是岭南半导体的1.8微米制程技术,到底靠谱不靠谱。
    你能生产某种产品,跟你能大规模的稳定生产,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搞工业的人都很清楚这个差异。
    晶片行业对各种工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有可能中间某个工序出了点问题,就会导致大批量的晶片报废。
    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会涉及到产品的供应问题。
    所以葛洛夫才比较慎重的确认了一下。
    「岭南半导体的光刻机是南山设备生产的。」
    「作为华夏最大的设备厂家,南山设备从3微米制程的光刻机起步,现在已经具备1.8微米制程的光刻机技术。」
    「据说更加先进的1微米制程的光刻机设备,也已经在研发之中,估计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就能出现。」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它们的设备还是值得信赖的。」
    欧德宁不仅去过岭南半导体,还专门去南山设备那边参观过。
    所以对于南山设备,他也是比较有信心的。
    「既然你觉得靠谱,那我们就把一部分的订单交给岭南半导体来生产。」
    「今后让岭南半导体和台积电形成竞争的格局,各种产品都同时交给他们两家来代工。」
    葛洛夫很快就有了决定。
    这个决定,毫无疑问对于英特尔来说,没有坏处。(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