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64章三年模拟,五年科举!(第1/2页)
林尘将信纸折好,递给朱能,示意他先去安抚来人。然后才转头对太子笑道:“殿下,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哦?”任泽鹏顿时来了兴趣,“林师快说,后面还有什么妙计?”
林尘慢悠悠地说道:“第一步,自然是继续扩大招生,为朝廷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人才。但光培养还不够,我们还得改变源头。”
“改变源头?”太子不解。
“没错。”林尘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我要向陛下上奏,改革科举!在原有的经义、策论基础上,增加‘物理’、‘化学’、‘算学’、‘格物’等新式学科的考试内容!当然,此事不能一蹴而就,我会建议陛下,给天下士子四年的缓冲准备时间。四年之后,新科举,正式推行!”
“嘶——”太子任泽鹏倒吸一口凉气。
他虽然年少,但也深知,科举乃国之根本。林尘此举,无异于从根基上,改变整个大奉的官员选拔体系!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惊天之举!
林尘看着他震惊的模样,又伸出了第二根手指,脸上的表情,变得像一只偷了鸡的狐狸。
“第二步嘛,自然是要将我们大学堂的知识,推广出去,造福天下士子。所以,我打算,将大学堂内部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一些独家的学习心得,汇编成册,大力推广售卖!”
“售卖书籍?”太子眨了眨眼,“这是个好主意,既能传播新学,又能为学校创收。不知林师,准备给这套书,取个什么名字?”
林尘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无比郑重的语气,一字一顿地说道:
“《三年模拟,五年科举》!”
“三……三年模拟,五年科举?”太子念叨着这个古怪的名字,满脸茫然。这名字听起来,怎么这么……直白?
林尘却是一脸的自信,他拍着胸脯保证道:“殿下,你别看这名字俗气。我跟你保证,这套书一出,必定会洛阳纸贵,畅销整个大奉!天下士子,人手一套,不买,他连科举的门都摸不到!到时候,我们光靠卖这套教辅书,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国库到处都在用钱,水泥厂、造船厂、研究院,还有各地的赈灾、修建水利……花钱如流水。咱们多赚一点,陛下的压力,也能小一点嘛!”
太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虽然名字奇怪,但林师说的话,似乎总有他的道理。
“那……第三步呢?”
“第三步嘛……”林尘的笑容,变得更加狡黠。他压低了声音,对太子说道:“殿下,我现在就准备进宫去找陛下。我要把京师大学堂附近,方圆十里之内的土地,全都以极低的价格,买下来!”
“买地?”太子这下是彻底糊涂了,“林师,您要那么多地做什么?咱们大学堂,也用不了那么大的地方啊?”
林尘嘿嘿一笑,循循善诱道:“殿下,你想想,现在大学堂是不是全天下最火的地方?”
“是啊。”
“那是不是有无数考不上,但又想沾沾文气、图个方便的士子,都想住在大学堂附近?”
“好像……是这个道理。”
“这些士子,尤其是那些考了几次都没考上的,他们自己或许没本事,但他们的家族,是不是大多都家底丰厚,不差钱?”
“没错!”太子恍然大悟,眼睛一亮!
林尘一拍手掌,笑道:“这就对了!我们把地买下来,然后,盖成一排排的房子,再高价卖给这些有钱的士子!或者,干脆就把地皮,高价转卖给那些闻风而动的开发商……哦不,是建筑商!这叫什么?这就叫赚富人的钱!收割那些有钱的士子!他们家里那么有钱,咱们不帮他们花点,都对不住咱们自己这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64章三年模拟,五年科举!(第2/2页)
太子任泽鹏,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老师。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读书、学问、金钱、土地,竟然还能以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改革科举,是为了掌控未来。
出版书籍,是为了垄断标准。
开发地产,是为了收割财富。
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滴水不漏。
三日后,太极殿。
金碧辉煌、威严肃穆的皇家殿堂,今日被临时辟为殿试的考场。
春闱中榜的三百二十名新科进士,尽数汇聚于此。他们身穿崭新的官袍,按照一甲、二甲的次序,整齐列队,垂手肃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紧张。
这是他们作为读书人,此生最高的荣耀时刻——面见天子,亲聆圣训,并接受陛下的最后一道考验。
龙椅之上,任天鼎身穿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头戴通天冠,神情威严,不怒自威。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尤其是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最前列的状元榜眼,以及他们身后那一大片来自京师大学堂的学子身上时,他嘴角的弧度,便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这,都是他和他亲手扶持的大学堂,为大奉王朝,选拔出的未来栋梁!
“开考!”
随着司礼监太监一声悠长的唱喏,这场决定最终仕途起点的殿试,正式开始。
没有经义,没有诗词。
陛下亲出的考题,只有一道策论,题目言简意赅——《论南北运河疏通与沿岸流民安置之策》。
这道题一出,阶下的进士们,表情瞬间变得精彩纷呈。
那些国子监出身和普通士子,大多眉头紧锁,面露难色。他们读的圣贤书中,可没有教他们如何治水、如何搞工程、如何安置流民。他们只能绞尽脑汁,从《周礼》、《禹贡》等故纸堆里,去寻找一些空泛的大道理。
而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看到这道题,眼睛却齐刷刷地亮了!
这……这不是校长平日里,在《格物致知》和《社会实践》课上,反复强调过的重点吗?!
什么水利工程的力学原理,什么新式水泥的运用,什么以工代赈的模式,什么沿岸经济带的开发……这些知识点,他们简直是倒背如流!
一时间,大学堂的学子们,纷纷神情振奋,提笔便书,下笔如有神助。
两个时辰后,殿试结束。
所有试卷,当场由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进行批阅。
结果,毫无悬念。
最终的排名,与三日前贡院放榜的名单,几乎没有任何变动。状元的文章,更是被几位大臣一致评为“经世致用之典范,百年难得之雄文”,呈送御前时,引得任天鼎龙颜大悦,当场拍案叫绝。
这场殿试,彻底打消了朝中某些人心中,对京师大学堂“侥幸取胜”的最后一丝幻想,也让所有人看清了一个事实——时代,是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