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五十四章争议(第1/2页)
翌日清晨,天光未亮,晨露未晞。
柳青闹铃一响就赶紧起床,爷爷已等在院中。
他没有多言,只递给柳青一只旧挎包和一把小巧的柴刀,便转身领着睡眼惺忪的她,踏着湿滑的田埂,向后山走去。
爷爷没有去那些熟悉的柳林,而是拐进了一条更偏僻的小径。这里的植被更加原生茂密,藤蔓缠绕着古树,肆意生长。
终于,他在一片向阳的山坡前停下。这里生长着各种灌木藤蔓,在初夏的晨光里舒展着蓬勃的生命力。
“看。”爷爷指着几株攀附在岩石上的野生藤蔓,“仔细看,它们怎么长的。”
柳青依言蹲下身,屏息观察。
起初她只看到一片杂乱的绿色,但看着看着,那些藤蔓的生长轨迹渐渐清晰起来。
它们并非胡乱缠绕,而是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和逻辑。主干坚韧地向上探寻,侧枝柔顺地依附盘旋,遇到阻碍便灵活地绕行,时而紧密时而疏朗,每一处弯曲转折都充满了自然的张力,仿佛在无声地演奏一首生命的乐章。
“缠枝不是死物,”爷爷的声音在一旁缓缓响起,“它有主次,有呼吸,有进退。硬掰出来的形,没这股活气儿。”
柳青恍然大悟。她昨天画的草图,只是机械地模仿了缠枝纹的形状,却完全没有捕捉到它那种顺势而为、柔韧不屈的神态。
她需要的不是照搬图样,而是理解并转化这种自然的生长逻辑。
阳光渐渐强烈起来,照亮了山坡上的不同植物。爷爷走过去,剥开一根柔韧的柳枝表皮,露出底下白皙的韧皮;又掐断一根坚硬的荆条,展示其内部的致密;最后从一株枯老的麻杆上搓下几缕纤维。
“编东西,不能死盯着一根料。”爷爷将三种材料递到柳青面前,“老祖宗聪明,晓得物尽其用。
“三春之木…”柳青喃喃自语,脑海中电光火石般闪过奶奶图册上那行笔记:“柳有四季……集四季之材,方得一器之魂。”
果然万变不离其宗!
其实答案早已写在传统里!创新不是凭空造物,而是基于对传统材料学的深刻理解之上的重组与升华!
一个清晰无比的创作方案在她心中瞬间成型。
作品名称就叫《共生》。
至于作品的形态,不是一个,依然是一组,三件套。
可以是一盏灯,一个花器,一个收纳盘。
三者形态各异,但共享同一套设计语言,以缠枝纹的生长逻辑作为核心的三维空间结构。
把春柳皮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后,编织灯具罩面、花器表面编织最细腻的缠枝纹样,透光透气,柔美轻盈。
夏季的荆条选择粗细不一的,作为灯架、花器主体和收纳盘边缘的主结构骨架,确保造型挺括稳定。
用手工搓制成粗细不等的秋麻绳,作为连接的筋,捆绑固定在关键节点,既牢固,其天然质感又与柳、荆完美融合,并暴露出手工的痕迹。
而且这三件作品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也可以通过巧妙的卡扣或缠绕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具仪式感的整体景观,完美呼应共生的主题。
不同材料的共生,传统与创新的共生,实用与艺术的共生。
“爷爷!我明白了!”
柳青猛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兴奋和笃定,“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是画出来,是让它长出来!”
她几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冲回工坊,拿起材料开始试验。
爷爷看着孙女脸上那种焕然一新的光芒,知道她这次是真的开窍了。他没有笑,只是弯腰,利落地砍下几根品相完美的荆条和柳枝,又收割了一小捆韧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四章争议(第2/2页)
“走。”他言简意赅,“回去试试。”
回程的路上,柳青的脚步轻快而有力。
她背着的挎包里,不仅装着三种充满生命力的材料,更装着一份始于自然、终于创造的清晰蓝图。
创新大赛的作品,在这一刻,才算真正有了灵魂和骨架。
接下来的,就是将这份领悟,通过双手,一点点变为现实。她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她已经看见了那条正确的路径。
回到工坊,柳青立刻被拉回了现实。
还未等她将脑海中的《共生》蓝图付诸草图,几拨访客和一堆杂事便接踵而至,大赛前的最后宁静被彻底打破。
最先上门的是镇信用社的信贷员,笑容可掬地表示因为最近工坊发展势头良好,特意来推荐一款非遗助力贷。
“柳老板,听说你们要参加县里的大赛?要是拿了奖,这贷款额度还能上浮,利息优惠!”
柳青客气地送走了对方,心里却明白,这好意背后是工坊日渐显眼带来的关注,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信贷员前脚刚走,一个穿着工装、面色忐忑的年轻人就蹭了进来,说是想来学柳编。
他说话的时候眼神飘忽,在工坊里东张西望,尤其在那堆新采回来的荆条和麻杆上停留良久。
周明警惕地盯了他一眼,那人便讪讪地说觉得太麻烦,学不进去犹犹豫豫地离开了。
“肯定是钱宏达派来摸底的。”周明压低声音对柳青说,“宏达这次参赛的作品听说是个大家伙,投了不少钱,志在必得。他这是心里没底,急着想知道咱们的底牌。”
柳青点点头。这种商业间谍似的小动作让她很不舒服,但没办法。
傍晚,工坊收工后,周明磨蹭着没走,等大家都离开了,才神秘兮兮地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点开一个三维设计模型,推到柳青面前。
“青姐,你看这个怎么样?”
屏幕上是一款线条极其流畅、造型极具未来感的椅子,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柳编的形态,更像是一件现代艺术雕塑,只在局部隐约能看到一点编织的痕迹。
“这是我偷偷做的概念设计,”周明的眼睛在发光,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用的参数化设计,可以模块化生产,成本能压得很低!我觉得这个拿去参赛,绝对炸场!评委会肯定喜欢这种颠覆性的!比咱们那个…那个缠枝纹有冲击力多了!”
柳青看着那冰冷而前卫的设计,她理解周明对创新和认可的渴望,但这与她所理解的、扎根于传统的创新南辕北辙。
“周明,”她尽量让语气平和,“这个设计造型很有创意,但它…还是清河柳编吗?你有没有觉得它少了柳编的温度和魂?”
“青姐!都什么年代了!”周明有些急了,“我们不能总抱着老古董不放啊!大赛要的是创新!是产业潜力!有了这些,这东西才能代表未来!才能拉投资,扩大规模!”
“创新不等于忘本!”柳青的语气也强硬起来,“我们的优势恰恰在于我们有根!如果只是为了获奖去做一个完全不像我们的东西,赢了又有什么意义?那不过是另一家宏达而已!”
“可…”周明还想争辩。
“没有可是。”柳青打断他,态度坚决,“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生出新的枝桠,不是把老树连根拔起再插一根塑料花。这个设计,我不同意用它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