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98章 这次真要拼命了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298章 这次真要拼命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床弩手们现在每发射一次都要犹豫许久,像吝啬的商人计算着每一文钱。这种克制反而让每次弩箭破空声都格外震慑人心。
    箭矢越来越少,使用起来自然就要精打细算,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泼洒。
    瞄准射击,虽...
    朱宏远与柳清妍的温馨对话刚刚结束,一名太监匆匆跑入御花园,神色慌张地跪下:“陛下,不好了!西北边关传来急报,匈奴大举入侵,已攻破我军两道防线,正向雁门关逼近!”
    朱宏远闻言,脸色骤变。他放下茶杯,站起身来,沉声问道:“谁在守雁门关?为何如此轻易被突破?”太监颤抖着回答:“是……是刘将军率兵驻守,但据报,匈奴兵力多达二十万,而我军不过五万,且多为新兵,难以抵挡。”
    柳清妍见状,担忧地看向朱宏远,轻声道:“陛下,您刚从东南归来,身体尚未恢复,不如先派一员大将前去支援。”朱宏远摇了摇头,目光坚定:“爱妃,朕岂能坐视边疆沦陷?若雁门关失守,整个中原都将陷入危机。朕必须亲自出征!”
    次日清晨,朱宏远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臣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时机;也有人建议派遣援军,避免皇帝亲冒锋镝。然而,朱宏远却力排众议,宣布即刻启程奔赴前线。
    临行前,他特意召见柳文昭,嘱咐道:“朕此去凶险难测,你留在京城,协助皇后处理政务。若有紧急情况,务必第一时间禀报。”柳文昭拱手应命,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与此同时,柳清妍再次来到书房,为朱宏远整理行装。她手中拿着一件御寒的大氅,声音微颤:“陛下,这次出征,您一定要更加小心。妾身……妾身已经为您准备了足够的粮草和药物,希望能在战场上助您一臂之力。”
    朱宏远接过披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柔声道:“爱妃不必担心,朕此次带齐精锐之师,定能击退匈奴。待凯旋归来,我们再续江南之约。”
    ###边关鏖战
    朱宏远率领十万大军日夜兼程,终于抵达雁门关。此时,关内守军已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见到皇帝亲临前线,将士们无不振奋,高呼“万岁”。朱宏远登上城楼,俯瞰敌军阵势,心中暗自盘算。
    匈奴首领铁木尔傲然立于阵前,手持弯刀,大声叫嚣:“朱宏远,你不过是个懦弱的书生,怎配与我争锋?今日,我便要踏平你的雁门关,让你的大明江山成为我的牧场!”
    朱宏远冷笑一声,下令全军严守城池,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骑兵绕至敌后,伺机偷袭。经过数日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匈奴人数众多,始终占据上风。
    一天深夜,朱宏远召集众将开会,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匈奴人久居草原,不耐久战。若我们能引诱他们深入关内,再以伏兵夹击,或许可以一举歼灭其主力。”诸将听后,虽心存疑虑,但鉴于皇帝的决心,最终一致同意执行。
    于是,朱宏远故意放松防守,让部分匈奴军队攻入关内。当敌人进入预设埋伏圈时,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将敌军打得措手不及。与此同时,朱宏远亲率骑兵从侧翼杀出,直取铁木尔本阵。
    铁木尔见形势危急,连忙指挥部队撤退。然而,朱宏远早已料到这一招,提前在退路上布下重重障碍。最终,铁木尔被迫孤身突围,却被锦衣卫擒获。
    ###凯旋归京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上下欢腾不已。皇后李氏亲自率领百官迎接朱宏远凯旋。柳清妍站在人群中,望着远处策马而来的身影,眼眶湿润。
    朱宏远下马后,径直走向柳清妍,握住她的手,笑道:“爱妃,这回咱们的江南之约,总该实现了吧?”柳清妍点头,嘴角扬起一抹浅笑:“妾身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当晚,朱宏远设宴犒赏三军,并颁布诏书,嘉奖有功之臣。同时,他下令加强边防建设,修筑新的堡垒,并增加驻军数量,以防匈奴卷土重来。
    然而,在庆功宴上,一位老臣忽然站出来进言:“陛下,如今虽然边患暂时解除,但国内仍有诸多隐患。比如,科举制度改革推行以来,许多世家大族不满,甚至暗中煽动舆论,企图破坏新政。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朱宏远听完,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说道:“朕明白。但改革之路,绝不能半途而废。既然有人胆敢阻挠,那就让他们付出代价!”
    随后,朱宏远颁布了一道圣旨,要求监察御史彻查各地官员是否存在徇私舞弊行为。一旦发现违规者,不论身份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此外,他还增设了“民情司”,专门收集民间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政策。
    这些措施实施后,果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顽固保守的官员开始联合起来,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抵制皇帝的命令。然而,朱宏远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决地推进改革。
    ###家国天下
    转眼间,几年过去,大明的国力日渐强盛。朱宏远的改革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某日,朱宏远与柳清妍漫步于御花园中,欣赏着盛开的桃花。柳清妍忽然问道:“陛下,您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帝王之道?”朱宏远停下脚步,凝视远方,缓缓答道:“爱妃,帝王之道,不是权力,也不是威严,而是民心。只有赢得民心,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柳清妍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更是一个深谙治国之道的明君。
    就在此时,一个小太监跑过来禀报:“陛下,皇后的身子不适,请您速去探望。”朱宏远神色一凛,立刻随太监离去。
    原来,皇后李氏因年事已高,加之连日操劳,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朱宏远守在床前,握着母亲的手,泪流满面:“母后,儿臣对不起您。这些年,您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儿臣却没有好好照顾您。”
    李氏微微睁开眼睛,虚弱地笑了笑:“傻孩子,母后很知足。看到你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母后死而无憾了……只是,有一件事,母后放心不下……”
    朱宏远忙问:“母后有何牵挂?尽管吩咐,儿臣一定照办。”李氏挣扎着伸出手,指向柳清妍的方向:“清妍贤淑聪慧,是你的良配。将来……若是母后不在了,还请……善待于她。”
    朱宏远郑重承诺:“母后放心,儿臣永远记得您的恩情。清妍不仅是朕的妻子,更是朕最信任的伴侣。朕会用一生守护她。”
    李氏露出欣慰的笑容,闭上了双眼。朱宏远抱着母亲的遗体,痛哭失声。柳清妍闻讯赶来,默默陪在他身旁,轻声安慰。
    从此以后,朱宏远更加专注于国家大事,同时也更加珍惜与柳清妍相处的每一刻。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依然沉重,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朱宏远处理完母后的后事,心中悲痛却未影响他对国家的治理。他深知,大明需要一位坚强的帝王,而不是沉溺于哀伤的君主。
    某日,朱宏远召集群臣商议国是,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新计划??开海禁。自古以来,朝廷对海上贸易多有限制,以防沿海居民与外邦勾结,威胁国家安全。然而,朱宏远认为,如今东南局势已稳,若能开放海禁,允许百姓出海经商,则可增加税收,繁荣经济,同时也能削弱地方豪强对海洋资源的垄断。
    此议一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保守派大臣纷纷反对,他们担心此举会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陛下,”老臣王德仁率先站出,“开海禁无异于引狼入室。那些番邦之人贪婪成性,一旦涌入我大明境内,必然扰乱民生。”
    朱宏远冷静地回应:“王爱卿所虑固然有理,但朕以为,只要制定严格的法规,并派遣得力官员监管,便能避免这些问题。再者,闭关锁国只能让我国愈发落后,唯有广纳天下之财货,方能让大明富强。”
    经过数日辩论,朱宏远最终拍板定案:准许民间船只出海贸易,但必须向官府登记备案,且需缴纳一定比例的关税。同时,设立专门的海贸司,负责管理海上事务。
    消息传出后,东南沿海的百姓欢欣鼓舞。许多商人纷纷组建船队,扬帆出海,与南洋诸国展开贸易往来。短短数月间,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各类珍稀货物源源不断地涌入内陆市场。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心怀不轨的官员趁机中饱私囊,甚至与海盗勾结,劫掠商船。对此,朱宏远雷霆震怒,下令锦衣卫彻查涉案人员,并加强海军力量,打击海上犯罪行为。
    柳文昭受命担任新成立的海防总督,亲自巡视各处要塞。他发现,部分沿海驻军装备陈旧,士气低落,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海上形势。于是,他上书建议扩充舰队规模,引进先进的造船技术,并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入伍。
    朱宏远采纳了他的意见,投入巨资建造新型战舰,并从各地抽调精锐士兵组建海军。很快,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海上力量初具雏形。在几次成功的剿匪行动中,这支队伍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赢得了沿海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与此同时,朱宏远还关注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取决于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他大力推动科举制度改革,降低寒门子弟的门槛,同时增设书院,为贫苦学子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一天,朱宏远微服私访,来到京城郊外的一所乡村学堂。他看到孩子们正在朗读《四书五经》,稚嫩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田野间。一位年迈的教书先生注意到他的到来,恭敬地问道:“这位大人,您可是来视察学政的?”
    朱宏远点头称是,随后与先生攀谈起来。他了解到,尽管政策有所倾斜,但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匮乏,许多孩子因家境贫寒而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回到宫中后,朱宏远立即颁布诏令,要求各级官府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投入,并鼓励乡绅捐款办学。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举措逐渐显现出成效。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人们更加注重知识与品德的培养。
    某夜,朱宏远独自坐在御书房内,翻阅着最新的财政报表。看着逐年增长的税收数字,以及不断改善的民生状况,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然而,他也清楚,这只是开始。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去克服。
    就在此时,柳清妍端着一碗热汤走了进来。她轻声说道:“陛下,您又熬夜了。身体要紧啊。”朱宏远抬起头,望着妻子关切的目光,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爱妃,”他放下笔,握住她的手,“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艘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船。无论风浪多么汹涌,只要有你在身边,我就不会迷失方向。”
    柳清妍微微一笑,柔声道:“妾身愿永远做陛下的舵手,助您驶向光明的彼岸。”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疲惫与烦恼。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