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卷 第64章 惟妙惟肖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卷 第64章 惟妙惟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卷第64章惟妙惟肖(第1/2页)
    【张二河惊讶+20】
    【张二河无奈+20】
    【张二河失落+30】
    张二河的情绪波动如此强烈,是因为他从这份报告中意识到自己重返宣传科科长职位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林建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深受领导赏识,这样的岗位显然更适合他。
    不必多言,今天全厂嘉奖大会的结果已说明一切。
    西厂的领导显然更青睐林建。
    “科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张二河郑重承诺。
    下午三点左右,参加节目的工人们陆续到场,自觉地在宣传科办公楼开始准备。
    有的排练话剧,有的练习合唱,伴奏组的工人们最为辛苦,不断调整配合,但大家都充满干劲,无人叫苦。
    特别是许大茂,从最初的敷衍到现在全力以赴,将黄世仁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林建曾表示,节目结束后会给予表现突出者额外奖励。
    今天的表彰让所有人都备受鼓舞,这些努力的工人也得到了认可。
    林建看到大家的积极性自然更加用心指导。
    不知不觉间,时间来到傍晚六点,下班时间到了!
    工人们前往食堂用餐,而林建则向何雨水等人告别,在何雨水、于海棠、丁秋楠温柔注视以及秦淮茹复杂目光的伴随下,骑车去找何大旺了。
    昨晚约好的,今晚一起喝酒。
    何大旺已在保卫科等候林建,见林建到来,立刻露出灿烂笑容。
    “大侄子,干得好!“
    “大侄子,干得好!“
    一见到林建,何大旺就展露笑颜。
    中午的全厂表彰会上,何大旺一直向同事夸耀林建是自己侄子。
    虽然不是亲的,但何大旺早已将林建视为己出,看他有出息,自然欢喜。
    “嘿嘿,大旺叔,咱们走吧。
    “
    “好,走,先去买点东西,家里没菜了。
    “
    何大旺点头,推车与林建离开厂区。
    “何队长,下班了。
    “
    “林建,不错。
    “
    路上遇到熟人,何大旺挺胸抬头,满脸自豪。
    熟人们也知详情,笑着打招呼同时称赞林建。
    林建并不害羞,每个人的夸奖都能带来情绪值。
    那些表面上笑里、内心不满的人,林建都默默记下名字。
    他的小本本上记录着那些辱骂他的人,如许大茂、棒梗、二大爷等。
    这些人一个都逃不掉!
    “哎,梁拉娣,等等!“
    快到厂门口时,何大旺注意到一个女工,快步上前招呼。
    梁拉娣!
    这名字好熟悉!
    林建顺着何大旺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位齐耳短发的女工,身着深蓝工装。
    听见呼唤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他们。
    “是大旺哥啊。
    “
    林建:“???“
    大旺哥!
    我叫你大旺叔,你却叫我大旺哥,这不公平!
    “哈哈,大妹子,下班啦。”
    何大旺推着自行车,笑容满面地走到梁拉娣身边说道。
    “是啊,得赶紧回去给孩子们做饭呢。”
    梁拉娣回应着,眼睛转向了站在一旁的林建。
    二十七岁的梁拉娣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才两岁多。
    由于父母和公婆都已过世,她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生活不易。
    尽管她是五级钳工,收入刚刚有所提高,但一家人的口粮有限,而孩子们的饭量却不小,这让家庭的日子格外拮据。
    加之梁拉娣容貌秀丽,难免有人心怀不轨。
    然而即便如此,她始终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在工厂勤奋工作,从未依赖他人,虽辛苦却坚守自尊。
    这样的品行赢得了厂里不少老员工的赞赏。
    “大旺哥,这位是?”
    梁拉娣上下打量着林建,这么英俊的年轻人,与何大旺是什么关系?
    “这是我侄子,林建。”
    “哦,那不就是咱们厂里的英雄模范嘛!今天中午西厂不是还给他开了表彰会吗?”
    梁拉娣立刻明白林建的身份,笑着说了出来。
    “没错,就是他!今天我们爷俩打算回家喝两杯,正好遇到你。”
    梁拉娣心里微微一颤。
    “你们爷俩要喝酒,看到我为何停下?找我又有啥事?”
    看着梁拉娣一脸疑惑的表情,何大旺笑着解释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64章惟妙惟肖(第2/2页)
    “拉娣你看,林建现在成了宣传科的科长,穿了身绿军装,外人还以为他是保卫科的呢。
    你不是擅长裁缝吗?帮忙给林建做套新衣服吧,布票和手工费我来付。”
    “好啊,今晚没事的话,大旺哥就带林建来我家,我给他量量尺寸。”
    梁拉娣一听有活儿接,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她作为一个单身母亲,除了在工厂上班,还会利用空闲时间为别人修补或制作衣物,增加些额外收入。
    一套新衣服需要十天半月完成,能换来三五斤粮票,这已经是不错的生意了。
    通常只是简单的修补,顶多换两三个馒头的价值,但已经足够让她给孩子一顿饱饭了。
    没有哪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饥饿而哭泣,甚至哭到嗓子沙哑,却无能为力、连一口粮食都拿不出来的情景。
    成年人挨饿一两顿没什么大事,但绝不能让孩子受这份罪。
    “行,今晚我带林建一起去,那就先告辞了,我们还得去菜市场买菜呢。”
    “好,您路上小心。”
    “嗯。”
    寒暄完毕,何大旺推着自行车,带着林建离开了钢厂的大门,朝着菜市场骑行而去。
    此时的菜市场几乎没有什么新鲜蔬菜,但胜在价格便宜。
    从钢厂到菜市场,骑车大约二十分钟就能到达。
    路上,林建好奇地问何大旺:“大旺叔,您跟梁拉娣很熟悉吗?”
    何大旺已有家室,夫妻感情和睦,照理说他与梁拉娣不该有什么交集才是。
    “都是街坊邻居,自然熟络。
    梁拉娣守寡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平时我媳妇儿常帮她照看孩子,家里做衣服也找梁拉娣,她那手艺相当不错。”
    何大旺笑着说道。
    其实每个女人多少都会些针线活,何大旺夫妇见梁拉娣独自抚养四个孩子不易,便想着帮衬她一把。
    “别看梁拉娣年纪轻,她的裁缝手艺可是顶呱呱。
    你体格结实,长相不错,晚上让梁拉娣给你量量尺寸,做身新衣服肯定合身又好看。”
    到达菜市场时,买菜的人不多。
    何大旺买了只鸡,原本还想买些猪肉,可下午六点多,猪肉早已售罄,连猪下水也没有了。
    六十年代,因物资匮乏,猪肉是稀缺品。
    那时的人们吃肉偏好肥肉,而非瘦肉。
    猪肉供应紧张,想买到得凌晨排队。
    通常,卖肉的商贩要很晚才出摊,他们先处理各单位预订的猪肉,剩下的才轮到普通顾客购买。
    猪肝、排骨等部位要优先供给医院和幼儿园,优质里脊肉、肘子、猪蹄之类的则被各大厂子和单位食堂预定。
    普通人只能买到普通的肉,以及一些内脏杂碎和骨头。
    一斤肉票能换三斤粉肠,才两三毛钱一斤,五毛钱就能买一副猪大骨。
    那时的人们生活艰难,一对猪骨分三次才能吃完。
    先将骨头上肉剔下,用骨头炖汤,汤里加些菜叶和米,等汤炖好后再吃肉,甚至连骨髓都被吸得干干净净。
    林建对此毫无感触,随便获取一点情绪值,就能吃得心满意足。
    那时的生活不易,花钱按分计算,不像现在,随便一顿饭都得二十块起。
    一只鸡、一斤香肠、一斤白酒、一斤豆腐和一棵白菜,冬天没什么菜,只能吃大白菜,不像现在有大棚蔬菜,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蔬菜。
    钱和票都是何大旺出的,他说带侄子出来买东西,怎么能让孩子掏钱。
    林建不好拒绝,觉得钱不多,回头给何大旺一些好处就行。
    把东西装进网兜,林建骑车跟着何大旺回家。
    何大旺的家在钢厂后边,是钢厂给老职工分配的宿舍。
    这些宿舍不是四合院,而是两层的简易砖房,一家住一间房,没有隔间,外面有公共厕所和集体水池。
    职工宿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房,属于老职工;另一种是暂住,工厂允许职工暂时居住,但需缴纳水电费,工龄达到一定年限后可低价购买。
    京都本地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宿舍的基本是年轻职工,或者外地来的员工。
    何大旺是外地人,退伍后进入钢厂工作,因是首批员工且娶了本地妻子,得到了一个分房指标,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梁拉娣家就在那边,一会儿吃完饭,我带你去量尺寸。”
    停好车后,何大旺指了指梁拉娣家的方向。
    林建点头应允,取下挂在车把上的物品。
    “大旺叔,天色不早,我得赶紧准备饭菜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