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02章淬火(第1/2页)
立秋后的车间像蒸笼,新安装的抛光机轰鸣着吐出滚烫的弹壳。小李的白手套早已变成灰黑色,指腹处磨破了洞,露出底下烫红的皮肤。
“温度又超了。”他关掉机器,蒸汽咝咝地从冷却槽里冒出来。军工代表用红外测温仪扫过弹壳表面,摇头:“二百三十度,超苏联标准二十度。”
老赵蹲在墙角磨毛刺,砂轮声刺耳:“毛子自己都未必按这标准来。”
检验科送来新通知:即日起实行百分百探伤。荧光渗透液的味道弥漫整个车间,工人们下班时脸上都带着诡异的绿光。
小李的改进方案再次被驳回。郑干事在会议室敲黑板:“当前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不是技术冒进。”
但报废品堆成了山。何雨柱半夜清点,发现不少是轻微瑕疵品。他悄悄让老周拉去仓库,砂轮打磨后重新探伤。
“能救回三成。”老周的手腕还缠着绷带,动作却利落。返工件混入新批次,竟然全部通过检验。
小李发现端倪是在周四晨会。他拿着放大镜对比新旧弹壳:“这批的抛光纹路方向不一致。”
车间静下来。老赵扔下卡尺:“能打响就行,较什么真?”
矛盾在季度审核时爆发。苏联专家组的翻译指着档案:“为什么返工记录缺失?”
郑干事推小李上前解释。年轻人俄语流畅,但每句话都被专家打断。最后那位秃顶专家直接走向货架,随手抽出个弹壳——正是老周处理的返工件。
探伤仪扫过,荧光剂在旧划痕处渗出绿线。专家把弹壳扔在桌上,咕噜噜滚到何雨柱面前。
全厂通报批评。小李被停职检查,老周调去看大门。仓库里的返工件全部回炉,熔炼时升起的烟带着铜腥味。
新规矩更严了。工人们每天要背一条质量守则,错字扣奖金。老赵因把“淬火”写成“脆火”被罚扫厕所,拖把杆上刻满算式。
小李在禁闭室写检查。窗外飘来俄文歌声——是知青们在学唱《喀秋莎》。郑干事冲出去制止,回来时衬衫扣子掉了一颗。
何雨柱夜巡时发现抛光机被人调了参数。电流超载百分之十五,电机烫得能煎蛋。他切断电源,在控制箱里找到半张糖纸——哈尔滨牌,厂里只有小李爱吃。
第二天设备故障频发。新来的知青操作工不会调校,生产彻底停滞。军工代表拍桌子:“耽误战备谁负责?”
小李被从禁闭室请出来。他摸着机器就像老中医号脉,螺丝刀轻轻一旋,轰鸣声恢复平稳。
“要定期校准轴承间隙。”他写下调整值,手指在微微发抖。
郑干事收走纸条:“先交思想汇报。”
秘密学习班在深夜车库开办。小李教知青看图纸,粉笔在卡车挡板上画剖面图。老赵望风,见人来就学猫叫。
但考试还是来了。军工代表现场出题:十分钟内加工符合苏联标准的样件。车床选了最老的那台,光杠磨损得厉害。
小李额头冒汗。切削参数怎么算都差一截,眼看要超时。老赵突然咳嗽三声,脚底轻踢电源箱——电压表指针稳稳停在220伏。
原来老周早带人改造了线路。样件完美通过检测,连苏联专家都竖起大拇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2章淬火(第2/2页)
庆功会变成批判会。郑干事查出电压异常,逼问谁动了线路。老周站出来:“我干的,与旁人无关。”
看大门的老头被开除。小李抱着铺盖送他出厂门,两人在夕阳里站成剪影。
转机来自一批紧急订单。某边防部队急需特制弹壳,工艺要求比苏联标准还苛刻。
车间试制三次全失败。熔炼组长累晕在炉前,送医查出铅中毒。化验报告显示:回收料杂质超标。
何雨柱带人清查废料库。在堆积如山的铜屑里,刨出几桶贴着化工标签的金属渣——正是许大茂当年偷卖未遂的那批。
责任追究到三年前。郑干事却压下调查报告:“当前要团结一致保生产。”
新配方需要高纯度电解铜。采购科跑遍全国,回复都是:军工原料优先供应三线厂。
深夜,厂区变电站突然跳闸。黑暗中响起切割声,第二天人们发现备用电缆少了十米——那是去年从退役军舰上拆下的紫铜缆。
军工代表暴跳如雷。何雨柱却盯着切口发呆:截面整齐得像机械加工,普通剪钳根本做不到。
小李的工具箱里找到特制割刀。他拒不交代电缆去向,被关进禁闭室。
生产停滞第三天,郊县小冶炼厂却送来样品:纯度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电解铜,正好够完成订单。
货车司机说不清货源,只道是匿名人士用电缆换的。熔炼时铜水泛出奇异的玫瑰金色,铸出的弹壳敲击声清越悠长。
订单如期交付。庆功会上,郑干事朗读嘉奖令,却无人鼓掌——工人们都盯着窗外。
禁闭室窗口飘出轻快的口哨声,是《喀秋莎》的旋律。
调查结论是“待查”。小李调回车间,但不得接触核心工艺。他整天擦设备,把老机床镀铬手柄擦得照见人影。
秋雨来时,厂房屋顶漏得厉害。老周回厂修防水,从排水沟捞出一捆俄文笔记——每页都精心塑封,还标着中文注释。
笔记在知青中传抄。有人按图索骥改进工艺,废品率降了一半。
郑干事发现时勃然大怒,没收所有笔记。当晚他办公室玻璃被砸,笔记不翼而飞。
第二天黑板报出现俄文单词,下注中文释义:“公差——允许的误差”。
全厂工人都在学这个词。老赵打磨弹壳时嘀咕:“公差公差,公家允许的误差嘛。”
年终考核时,小李工段的合格率全厂第一。奖状却被郑干事扣下:“要走群众评议程序。”
评议会在雨夜举行。雷电劈中变压器,会场陷入黑暗。电工查修时发现,有人给备用发电机加了双保险。
灯光再亮时,小李站在话筒前。他先说俄语,然后自己翻译:
“技术没有阶级性,但为谁服务有阶级性。”
台下静默片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何雨柱在档案里写下评语:该同志技术上需锤炼,立场上待考验。
墨迹未干时,窗外飘进一片银杏叶,正好盖住“考验”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