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镜头切回到港岛,关于春晚的宣传声浪,也悄然出现在了《朝阳日报》的版面上,以及TVB、亚视的节目预告之中。
作为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港岛同样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这是一场全民的庆典,无论贫富,都沉浸在同一种辞旧迎新的氛围之中。
穷苦人家有俭朴温馨的过法,富贵阶层有奢华热闹的排场,但统一的,是在大年三十这天,几乎所有忙碌的身影都停了下来,只为了一件事——与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
而1983年的新年,对于刚刚跨过波澜壮阔的1982年的港岛人而言,注定意义非凡。经济的腾飞、信心的重塑、城市的狂欢,都让这个春节洋溢着一种别样的希望与活力。
中环,中电宿舍楼(现港能源公寓)。
李国明抱着公司刚发的新彩电,和同事一起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走进楼道。邻居张太太正出门倒垃圾,一眼瞧见那崭新的纸箱和印着的彩电图案,目光里立刻堆满了艳羡。
“哎呦,李助理,公司福利真是好啊,又发这么多好东西!”
张太太嗓门响亮,语气里的酸味和羡慕藏都藏不住。
其实以如今港岛人均收入的增长,加上屈臣氏电器不遗余力的“惠民”策略,彩电价格已不再高不可攀,能住进这栋楼的家庭,不至于买不起一台电视。
但公司免费送的,和自己掏钱买的,那感觉能一样吗?
李国明作为鼎峰系的中层骨干,地位水涨船高,远不是她家那位在港岛能源领固定薪水的丈夫可比。
听说,前段时间邵先生亲自走访了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给中高层管理人员派发的年货丰厚得惊人,从冰箱彩电到“神仙水”化妆品、屈臣氏倍健保健品,琳琅满目。
自家男人回来说起时,公司里的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凝聚力空前。
李国明客气地笑笑:“张太说笑了,公司体恤我们而已。年三十,买新衫了吗?今年花市热闹哦?”
“买了买了,阿仔非要买件红色的波衫,讨个吉利嘛!”
张太太立刻接话,这是港岛过年最常见的寒暄,“你家贴对联了没?我买了盆金桔,摆在门口几好看啊!”
“正准备贴呢,回头聊,先把东西搬回去,小孩等着呢。”
李国明笑着点点头,抱着电视回了家。
一进门,两个孩子就欢呼着围了上来。
“哇!新电视!爸爸,晚上可以看动画片了!”
“爸爸爸爸,什么时候吃团年饭啊?我好饿,等不及要吃鸡腿和发菜猪手了!”
妻子田珍珍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笑道:“两个小馋猫!团年饭要慢慢做,才有味道。先吃点爸爸带回来的糖冬瓜、油角垫垫肚子,晚上才有大餐吃。”
南方过年,讲究早上吃好,中午随便对付,晚上的团年饭才是重头戏。
李国明放下东西,便带着一双儿女开始布置家里。
大儿子负责扶稳,小女儿叽叽喳喳地指挥着“左边高一点”,很快,红底黑字的春联贴上了门框,小小的灯笼也挂了起来。
从窗口望出去,旺角已是张灯结彩,一片繁华喜庆的景象。
相比于九龙的热闹,新界宝马汽车厂的建筑工地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的大部分工人来自内地,为了多挣些钱回家盖房娶媳妇,许多人选择了留守过年。
条件虽然简陋,但年味却不能少。
食堂里,会做饭的工友们自发组织起来,剁肉切菜,忙得热火朝天。
巨大的“打边炉”(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旁边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家寄来的或自己置办的年货:瓜子、糖冬瓜、油角、蛋散、笑口枣盛满了红色的全盒。
“无鸡不成宴”,白切鸡、豉油鸡早早备好.
完整的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发菜蚝豉炖猪手象征着“发财好事就手”。
甚至还有人仿照着港岛围村的样式,弄了个简易版的盆菜,层层叠叠的食材堆得冒尖,求个“盆满钵满”的好意头。
几个懂技术的年轻工人,则忙着调试一台巨大的投影设备和信号接收器。
“刘技工,角度对不对?信号稳不稳定?”
“好了好了,有画面了!出来了!”有人兴奋地大喊。
鼎峰集团派来的技术员王学林擦了把汗,看着亮起的大屏幕,也松了口气。
邵先生特意吩咐,要让这些不能回家过年的工友们,也能看上年夜饭时的春晚直播。
工头老李一把拉住王学林:“王技工,别走了,就在我们这过年!别看我们是工地,鸡鸭鱼肉、啤酒饮料管够!我们这帮兄弟来自五湖四海,让你一顿饭尝遍川菜、鲁菜、粤菜!”
工友们也纷纷围上来热情挽留。王师傅看着一张张淳朴热情的脸,盛情难却,笑着点了点头。
底层百姓有其团圆乐,而上流社会则是另一番光景。
富豪之家早早订下了半岛酒店、文华东方的高档包间,年夜饭极尽奢华;或在半山的豪宅里举办私人舞会,衣香鬓影,觥筹交错。
公共屋邨的住户则在狭窄的走廊里贴上挥春,邻居间互赠自制萝卜糕、年糕,孩子们聚在空地上玩着塑胶爆竹。
而此刻,在一家承办年夜饭的知名饭店里,人声鼎沸,忙得不可开交。
“七号桌,加一道‘龙凤呈祥’!”
老板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问经理:“我好像听新闻讲,今晚TVB要转播内地的春节晚会?”
经理愣了一下,赶紧点头:“系啊系啊,好像系八点开始。”
老板看了眼挂钟,当机立断:“把休息室那台大彩电搬出来,让大家都听听歌,看看节目,热闹热闹!”
“好,我这就让人搬出来。”经理当即动手。
伙计们七手八脚地搬出电视,接通信号。
这个举动吸引了众多食客的注意,能一边享受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电视节目,自然是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千家万户的屏幕陆续亮起。
李国明家,丰盛的菜肴已摆满餐桌,崭新的彩电播放着TVB的频道。
新界工地,工友们围着投影大幕,举杯畅饮。
清水湾邵氏大宅,邵维鼎与家人坐在沙发上,目光也投向电视屏幕。
内地,从北国冰城到南粤乡村,无数家庭守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
甚至在对岸的某些角落,也有人小心翼翼地调谐着收音机旋钮,寻找着那份跨越海峡的声波。
八点整。
电视画面一变,一段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的前奏缓缓响起,随后,一道清澈、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女声,透过屏幕,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歌声婉转流淌,歌词描绘着那片辽阔土地的美丽风光与平凡生活。
它唱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河,更是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长河。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歌声渐入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穿着各色服装,俨然一副民族大团结的景象。
它赞颂的是英雄辈出的土地,是人民宽广的胸怀,是好客的传统,也是守护家园的铮铮铁骨。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歌声落下,余韵悠长。
所有人都震住了。
屏幕上,镜头扫过观众席,有人悄然拭去了眼角的泪光。
屏幕外,九龙公寓里,新界工地上,半山豪宅中,甚至海峡对岸……无数聆听至此的人,眼眶悄然湿润。
这泪水,为共同的根脉而流,为跨越时空的共鸣而流,为那首唱到心里去的——
《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