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945章 空气都是香甜的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945章 空气都是香甜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此刻的湾岛,夜色深沉。
    但在台北、台东等地的许多角落,仍有不少人悄然守候在收音机旁,将音量调到细微,屏息聆听着。
    这些地区,是许多外省人及其后代的主要聚居地。
    越往南,本省人的比例越高,但这电波承载的乡愁,却悄然穿透了地域的隔阂。
    花莲县,一处略显寂寥的眷村。
    大多数人家已熄灯入睡,万籁俱寂中,少年国华却偷偷溜出家门,蹑手蹑脚地跑到同学志豪家。
    小小的房间里,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正发出微弱却清晰的声音。
    “快,国华,坐下。下一个节目要开始了!”志豪压低声音,急切地招呼着。
    他们之前就在TVBS卫星台上看到了春晚的预告,在湾岛,许多外省家庭都已将无线卫星台作为了解对岸、寄托乡思的重要窗口。
    此前播出的《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被许多思乡心切的老兵和外省第一代反复观看、回味。
    那些一闪而过的山水村落、乡音乡味,是他们几十年未曾回去,却魂牵梦萦的故乡。
    虽然无线卫星台能被允许播放纪录片,但对于春晚这类大型直播节目,信号仍受到了严格的屏蔽。
    无奈之下,收听广播成了唯一的选择,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只敢悄悄地听,不敢声张。
    “志豪,刚才放了什么?”国华好奇地小声问。
    “是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志豪眼睛发亮,“我爸刚才听着听着就抹眼泪了……真好听。”
    两人说话间,收音机里传来主持人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一个新的节目开始了:
    【有首歌唱了几千年,历史浮浮沉沉,始终回荡在耳畔,声声都是中华】
    【有种力量,传递着古今薪火,大浪淘沙,尽显英雄豪情】
    【汨罗江畔,您披发行吟……】
    ……
    【这些历史古人,这些古今故事,一同构成了中国脊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爱你中国】
    国华和志豪是六十年代末在眷村出生的第二代外省人。
    他们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感觉那是一片血脉相连却又遥远陌生的土地。
    总觉得中间隔着一层无形的膜。
    但此刻,随着诗朗诵中那一个个熟悉的历史人物、一桩桩传诵千年的典故娓娓道来,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深植于他们的认知之中。
    这些人物,在课本里读过,在长辈口中听过。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仿佛被这道声波瞬间激活、串联起来。
    他们对“祖国”这个宏大概念的想象,忽然有了更具体、更深厚的内涵,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名词或政治符号。
    而在更遥远的地方,大陆的边疆哨所,南海的孤岛礁盘,值勤的士兵和守岛人也通过收音机,捕捉着这来自燕京的声波。
    当他们听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听到那激昂的歌曲和深情的朗诵,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振奋的笑容。
    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繁荣,是他们甘于寂寞、坚守岗位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这场开创性的晚会,其影响之深远,注定将被载入史册。
    而将这场晚会气氛推向最顶峰的,是在午夜十二点新旧年交替之前,通过电波传来的一段特殊讲话。
    收音机里,一个沉稳、亲切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
    “听众朋友们,广大同胞们,港澳台同胞们,海外侨胞们,过去的一年,你们辛苦了!”
    “在此,我代表我个人,向全国各族人民,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大家春节快乐!”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再接再厉,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这声音过后,紧接着,一道道截然不同的声音接连响起,它们带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有的朴实质朴,仿佛来自田间地头;有的清晰明亮,仿佛来自工厂校园;有的厚重苍劲,仿佛来自经历风雨的老者……
    “恭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这是邵维鼎提出的建议,采集了各个职业,各个身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信念祝福。
    不同方言,不同声音。
    当这跨越山河的集体祝福结束时,时间刚好步入除夕夜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电台里,主持人的声音慷慨激昂:“朋友们,新年倒计时——开始!”
    “咚——”、“咚——”、“咚——”
    浑厚、悠远的古钟声通过电波,传遍江河湖海,传入千家万户。
    这钟声,敲走了旧岁,也敲响了人们对未来安定、富足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盼。
    “哦,过年了,过年了。”
    “大家伙,守岁别忘了吃饺子。”
    在东北,赵奔山招呼着亲戚邻舍,给大家端上了饺子。
    “山子,我家也包了饺子,韭菜鸡蛋馅的,今天看了你家电视,我请你吃饺子。”
    “我家是猪肉粉条的,也不知道大家爱吃不爱吃。”
    赵奔山拍着胸口笑道:“行,那大家就一起吃,各种味道都尝尝,春晚看完了,等下我给大家表演一段二人转。”
    “哈哈,好,山子你这二人转好。”
    几家大人忙忙碌碌烧水下饺子。
    几个还没睡的孩子,则到了冰天雪地的外面,开始放起了爆竹。
    一声爆炸声,翻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晚会的结束,仅仅是其巨大影响力发酵的开始。
    美国,纽约唐人街。
    一家中餐馆的后厨,水汽氤氲。
    曾经的“百花影后”陈翀正低头清洗着堆积如山的碗碟。
    收音机里传来的春晚尾声和新年钟声,让她恍惚了一下。
    她看着水池中自己疲惫的倒影,又仿佛透过水波,看到了那片遥远而正在剧烈变化的土地。
    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被水流声淹没:
    “中国……中国的文艺界,怕是要变天了……”
    这位在前世1985年,受邀参加当年的春晚的影后,因为一句“我旅居美国三年,本不打算回来,但今年是牛年,我是属虎的,我算了一卦,按你们中国人的习惯,我又系了一条红腰带......”而口诛笔伐的明星。
    此刻为了自己的学费,正在唐人街打工。
    别说是洗盘子了,马桶都刷过。
    在华人餐馆擦桌子的时候,被人认出是大陆影后还遭受过当众嘲讽。
    不知道多少个日夜,后悔过自己的冲动,但灰溜溜的回去,又太没面子。
    他们这种人,可以接受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失败,但是绝对接受不了本国人,看待她的异样眼光。
    熬,再多熬一段时间。
    美国总会有机会的,毕竟这里空气都是香甜的。
    陈翀以前一直这样安慰自己。
    但此时,她感觉自己有些熬不下去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