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34章大明需要怎麽样的人护佑?
王嘉道看到周应秋的样子,知道他心惧什麽,连忙解释。
「尚书,只是正常详文,事关延安政务。」
「政务详文,不是弹劾奏章?」
「是的。」
周应秋长舒一口气。
王嘉道又说:「尚书,就算是政务详文,左共之的也不该轻视。」
周应秋点点头,「言之有理,左共之现在身负天下孚望。他递上来的详文,我们要是不妥善处理,惹恼了他,参上一本,我们就坐蜡了。
文翔,坐,看看左共之的详文是什麽?」
「好。
尚书,左共之去年冬十月辞陛离京,不顾天寒风雪,执意走宣府大同,过偏头关,在山西保德州渡黄河,入府谷,一路南下,把延安府北边的府谷丶神木丶州丶米脂丶绥德州丶吴堡丶清涧丶
延川等州县走了一遍。
刚到延安府治肤施县城,就写了这封详文...详文说,延安府要在北边府谷丶神木丶薛州丶米脂丶绥德州丶吴堡丶清涧七州县试点,退耕还林丶植树造林丶修筑堰塘丶疏浚河道。」
「退耕还林?」
「就是把贫瘠的田地放弃,划为林地,百姓迁居..:」
「迁居哪里?」
「湖广。左共之在详文里有说,制军院新军编练处在延安丶庆阳丶平凉三府,陆续招募了两万一千六百名青壮,编练新军..:
按照制军院新条例,募兵每户授田地四十亩,或发银币六十圆...去年到今年,合计有八千四百六十名青壮家卷,愿意授田地四十亩..
只是陕西好田地没有,便在湖广洞庭湖周边,汉江丶湘江丶沅江丶资水两岸择出熟田,每户六十亩,包干到户..」
「包干到户?这是制置司农政厅那边定的法子?」
「是的,制置司农政厅设湖南兴农局和湖北兴农局,收了七十万亩熟田,建立五个农场。
新军家眷迁居过去,就是农场职工,每户六十亩,包干到户..:」
「嗯,本官听说过,包干到户就是完成定额田赋后,馀下的全归农户所有。此策确实吸引人。」
王嘉道放下详文,探着头说:「尚书,下官也说过此策,好是好,可以后这田地归了兴农局和下属的农场,还会不会如卫所田地一般,被地方士绅官宦们侵占了去?」
周应秋悠然道:「所以说,这国策方略要与时俱进,当时好,彼时不见的好。人嘛,总是自私自利的。当了官,赚了钱,谁不想置办宅院和田地,传给子孙后代。」
「尚书此言极是。」
「那左共之是不是也想在在退耕还林后,把多出的农户迁居至湖广?」
「对,是这个意思。
不过下官此前跟制置司农政厅的人聊过,从他们的话语里来看,迁居湖广,开垦荒地,他们是十分欢迎的。
但是一去那里就授熟田,那是新军家眷的优待。普通迁居农户过去,估计只有一部分熟田,确保糊口。其馀的就自己去开垦荒地..:」
这样也比陕西北边那些个鬼地方要强。
本官在那里做过清军御史,在延绥丶陕西丶宁夏三镇走过。那个鬼地方,光走一遍都会让你心生悲凉绝望之心,世代居住在那里,真不知该如何应对。」
「尚书所言极是,那左共之的详文我们工如何批覆?」
周应秋想了想,「左共之虽然耿直犯上,确实是要做事的,比另一个要强。」
「杨大洪?」
「对。
这位一并齐名的杨大洪,同时被贬斥为陕西提刑按察使司金事,分巡州县吏治监察。这差遣,
据说还是皇上亲自定的,说是要以杨涟清廉刚直风骨,去纠治陕西吏治。
结果则是出京过直隶,入河南,一路上各地停驻丶呼朋唤友丶开文会论时政,同时十月份离京,人家左共之已经在陕西北部州县寻访了一遍,早早就任延安。
他杨大洪呢?腊月中慢慢挪到了洛阳,藉口大雪封路,擅自在洛阳停下。
一停两个多月,日日有文会,还结成了四本诗集,两本时政策文集,大言不惭要刊行天下。
三月初才又开始出发,现在应该到长安了吧..:
两相对比,立见高低!」
王嘉道说:「尚书,听说两人离京都有去辞陛,皇上把左共之叫到西苑紫光阁,召对了一个半时辰。
杨大洪只是叫司礼监秉笔太监丶入值内书房刘若愚出来午门,对杨大洪说了一句,「好好做事。
杨大洪心里十分不忿!」
周应秋冷笑几声,「不忿就敢这样做?」
「杨大洪就是故意,一路上招摇过市,聚拢地方士绅,为自己大造声势,估计想让皇上看看,
他杨大洪在地方多受欢迎,不可轻视!」
「所以说杨涟不过如此,除了卖直邀名还会什麽?
人家左共之还懂得兴农水利,他杨大洪会什麽?
如此招摇,难道不知道有人在后面跟着,把他的一言一行都传了出去...」
王嘉道一惊:「厂卫?」
「不,新明通讯社的通讯员。
一路跟着左共之,一路跟着杨大洪,每日都有笔记送递京师,然后新明通讯社编辑科妙笔生花,各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报》上。」
「《新闻报》?这可是而今大明第一畅销的报纸,大江南北都能见它的踪迹。而且各地宣讲队宣讲的内容,半数以《新闻报》为基准编写。
影响巨大啊。」
周应秋撇了撇嘴,「没错。一个是勤勤恳恳丶不辞辛劳丶勘查民情丶体恤疾苦;另一个是吃喝玩乐丶舞文弄墨丶风花雪月丶吟诗作赋..
杨大洪等文人觉得如此这般,再风雅不过,但是通过《新闻报》和宣讲队一写一说,地方百姓,包括秀才童生们听了后,会觉得谁是好官,谁是昏官?」
王嘉道倒吸一口凉气,「如此这般,杨大洪攒下的名气官声,恐怕会在百姓中败坏完。他不看《新闻报》的吗?」
周应秋冷笑几声,「人家才不看《新闻报》这等鄙厘庸俗,有时候还刊登异端邪说的『不良报纸』。
再说了,人家在乎的是自己在士林缙绅的名声,百姓丶民意,只是他们挟以自重的工具。
他杨大洪做过几日亲民官?理过多少案件,办过多少实务?你看他中试后出任常熟知县,然后被举为『廉吏第一」。
文翔,你细品。」
王嘉道眼晴微微一眯,「南京吏部对杨大洪的考语下官看过,记忆犹新。
说杨大洪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丶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间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
常熟乃江南胜地,缙绅名宦遍地,一脚两京都要晃几下。
这问里丶百姓,可就值得考究了。」
周应秋哈哈大笑,「按照兴明会的说法,杨大洪这个廉吏第一是常熟缙绅士林的,不是黔首百姓们的..」
他摆了摆手,「好了,不说了,我们转回正题。
左共之的这份详文,兴农之事,需要找制置司农政厅和户部。这植树造林丶修筑堰塘丶疏浚河道正是我们工部该管。」
王嘉道说:「尚书,你的意思是批覆准允?」
「准允!不过这钱粮我们工部爱莫能助,得去找财神爷。」
「户部?
不!户部现在就是一米耗子,除了往常平仓和通州仓里搬米粮,兜里的铜钱和银子,跟我们一样清白。
得去找真正的财神爷,制置司财政厅。」
周应秋接过王嘉道递上的详文,提笔写批覆,嘴里说着话:「按照皇上的新制,地方各府州县的政务,上报布政司审查,再报六部审批,
批覆可行者,为立项,当造预算表,再叫财政厅预算局审批拨款...本堂批覆后,你记得叫本部会计局核算造预算表,不要误了左共之的事。」
王嘉道接过周应秋批覆好的详文,呵呵一笑,「放心吧尚书,我们知道轻重。
杨大洪现在露了原形,他就是铁嘴豆腐脚,在皇上心中的分量也就那麽回事。
左共之就不同,这位是能说敢说更会做事的主,在皇上心里的分量重千钧。我们绝不敢误他的事。
不过尚书,我们工部会计司水的很,预算表造的比朝阳门外施粥铺的粥还要稀。得找几个真才实干的人才来当顶梁柱。」
周应秋听到这话,脸色也拉了下来。
「预算丶审计丶会计,这些财会人才,不是在制置司就是在报国讲习所和国子监特科班,也就户部李悍原(李起元)手黑,多抢了几个。
我们工部清水衙门,请不到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菩萨。」
王嘉道探着头建议道:「尚书,你可以直禀皇上,阐明我们工部的难处,请皇上下旨,调拨一些人才过来。」
周应秋眼晴一亮,「聪明!文翔,你这个建议好,本堂今天就写题本,向皇上要人。
既能向皇上表明我们工部谨奉圣意丶力行新政,踏踏实实在办实事,又能解决燃眉之急。
好!
文翔,放心,本堂会在题本后面加上你的名字。」
「下官谢过尚书!」
周应秋的题本送到西苑,朱由校正处在坐立不安的焦虑状态。
「大伴,你说西辽河草原的大战开始了吗?」
曹化淳老实答:「昨个送来的急报,开平都司各师,都已进入指定位置。
扎鲁特部的敖顶和翁吉刺特部的宰赛都联络好了,就等林丹汗带着察哈尔部骑兵进入西辽河河套地区。
据侦查,林丹汗有骑兵两万三千人」
乌齐叶特部的炒花和巴林部的囊努克也愿意出兵。
巴岳特部的恩格德尔目前动向不明,不过开平都司派兵看住了他」」
朱由校背着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大伴说的这些军报,朕昨天看过,你再说一遍,朕心里总算觉得安稳点。
你说老奴会不会乘机发兵,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好报去冬之仇?」
曹化淳面露难色。
这个奴婢真不知道。
朱由校还在继续问:「大伴,你说会不会出其它什麽么蛾子?
炒花丶恩格德尔丶科尔沁,西辽河草原那麽大,什麽事都可能发生。」
曹化淳只好答:「皇上,要不要发个廷寄,叫开平都司对答?」
朱由校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朕一下旨问,他们就知道朕急了。
上面一急,下面就得慌。
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千万不能慌。
朕宁可自己急得驴拉磨,也不要去惊扰他们。」
曹化淳心里有苦,却不敢说?
皇上,你不想惊扰他们,就折磨我们呗他细声道:「皇上洪福齐天,大明有二祖列宗保佑,开平都司定会旗开得胜。」
曹化淳悄悄警了一眼朱由校的后背,又说。
「皇上如果觉得过于凶险,可八百里加急召各部回关宁蓟州。」
朱由校背着手站着窗口前,身影如山岳。
「是啊,五万五千兵马,都是诸位良将臣工们苦心练出来的,耗费了大量钱财。
一旦出现萨尔浒那样的崩坏,朕有何脸面见二祖列宗,有何脸面去见天下人!」
曹化淳没有出声,看着那个越来越健硕高大的身影。
「可是再凶险,大明也要迈出这一步,只有在野外与建奴堂堂正正地对战,战而胜之,我们的心中的勇气和自信才会重新凝聚,才有可能平辽灭奴!」
曹化淳此时恰到好处地劝了一句:「皇上心有定夺,不妨再耐心些。」
朱由校哈哈一笑,「是啊,是朕心急了。」
笑着笑着,拍了拍窗框扶手,脸色慢慢变得凝重。
「大明这艘破船交到朕的手上,朕两脚都担心会散架了,不由地不心急。
有时候朕恨不得把全天下的贪官污吏都杀了,那些阻扰新政改革的混蛋全杀了,然后一声令下,全国推行新政,明年就见成效。
可是朕知道,这样激进的结果是大明会烽火遍地,内乱四起,那些混帐士大夫们会引建奴蒙古人入关,诛杀朕这个背儒弃理的无道暴君!
所以朕要耐住性子,砥砺前行。」
曹化淳欣喜地答:「皇上圣明!」
朱由校双手合掌,昂着头,看着蓝天白云,嘴里念念有词,「历朝历代守护华夏神州的英烈,
请保佑大明,保佑这片土地不会再生灵涂炭,腥腹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