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61章黎明前的冲刺(第1/2页)
第二天一早,华教授带着剩下的三名学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来到了科学楼。
小李被留在了客栈,这是他第一次缺席。
走进实验室,华教授立刻就感觉到,气氛和昨天完全不同了。
史密斯和汤普森主动迎了上来,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甚至比前几天还要热情一些。
“华教授,早上好。昨天真是谢谢你们了,按照那位……小李先生的提示,我们连夜排查,果然在那组寄存器上找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虚焊点,这才导致了时序问题。现在故障已经排除了。”史密斯说道。
他的语气很诚恳,仿佛昨天那场紧张的对峙,从来没有发生过。
汤普森也点了点头,虽然表情还是有些僵硬,但眼神里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审视,已经消失不见了。
“小李先生今天怎么没来?他的‘直觉’,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汤普森甚至还开起了玩笑。
华教授心里一凛,但脸上不动声色地笑道:“那孩子昨天回去之后,受了点风寒,今天起不来了。年轻人,身体就是不如我们这些老骨头。再说,他一个文科生,也帮不上什么忙,还容易给你们添乱,我就让他歇着了。”
“哦,那真是太遗憾了。请代我们向他问好,希望他早日康复。”史密斯客气地说道。
简单的寒暄之后,双方各自开始了工作。
华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了第二个变化。
英国工程师们对他们的“监视”,明显放松了。
前几天,他们走到哪里,都感觉背后有几双眼睛在盯着。而今天,英国人似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重新投入到了机器的调试工作中,很少再关注他们这些“旁观者”在干什么。
他们甚至可以更自由地在实验室里走动,更近距离地观察那些裸露在外的机柜和线路。
到了下午,变化更加明显。
华教授注意到,实验室外围的安保人员,似乎少了很多。
一种巨大的疑惑,笼罩在华教授的心头。
英国人这是什么意思?
是他们的伪装真的成功了,让对方彻底放下了戒心?
还是……这是英国人欲擒故纵的新陷阱?故意放松警惕,引诱他们露出更大的马脚?
华教授不敢掉以轻心。他依然带着他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扮演着“书呆子”的角色。
但到了晚上,当他们回到客栈,和负责外部联络的同志对过信息后,他们才终于确认——外面的监视压力,真的减轻了。
“山哥那边传来消息,英国人的主要精力,已经被引到美国人那边去了。现在,是我们的机会。”联络员低声说道。
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的精神为之一振。
压在心头好几天的巨石,终于被搬开了一角。
“太好了!”一位负责软件的学者激动地说道,“英国人给的那份操作手册,删减了太多东西。我正愁没法看到完整的指令集,现在他们放松了,我也许有机会接触到主控台上的核心资料!”
“硬件这边也是,很多关键的电路板都被装在机柜深处,之前根本没机会靠近。现在,机会来了!”另一位硬件专家也摩拳擦掌。
压抑了几天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兴奋感。
华教授看着大家,心情也激动起来。但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冷静。
“同志们,”他沉声说道,“这是陈山同志和我们无数战友,冒着巨大的风险,为我们争取来的宝贵窗口期。这个窗口期随时可能关闭,我们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要重新部署!”
“白天,我们继续伪装,但要更大胆地去‘学习’,去‘请教’,尽可能地接触核心区域。”
“晚上,我们不再是休息,而是战斗!我们要把白天看到、记下的一切,在这里进行汇总、分析、还原!”
“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马克一型’核心处理器架构的完整测绘!我们要把这台机器,完整地复制到我们的脑子里,带回祖国!”
“是!”房间里,所有人都压低了声音,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逸夫科学楼的计算机中心,上演着一幕奇特的景象。
白天,华教授和他的团队,成了最“勤奋好学”的学生。他们拿着小本子,追在英国工程师的身后,问东问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1章黎明前的冲刺(第2/2页)
“史密斯先生,这个穿孔纸带的读取速度,能再快一点吗?”
“汤普森先生,这排电子管的散热设计,真是太巧妙了,能给我们讲讲原理吗?”
他们的问题,依旧保持在“门外汉”的水平,但提问的频率和范围,却大大增加了。
而英国工程师们,在接到大卫“麻痹对手”的指令后,也乐得配合。他们半真半假地讲解着,有时候甚至会故意说错一些参数,来“暴露”自己的“技术弱点”。
他们以为自己在演戏,却不知道,他们的每一个讲解,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次“故意”的失误,都被对面那几双眼睛,贪婪地吸收、记录、分析。
到了晚上,客栈的房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顶级的计算机研究所。
白天默记下来的电路图,被一张张地画在纸上。
零散的指令代码,被一点点地拼接,反推出完整的逻辑架构。
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不眠不休。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饿了,就啃几口干面包。
时间,就在这种黑白颠倒、极度亢奋的状态下,飞速流逝。
一周后。
一个寂静的深夜。
客栈的房间里,灯火通明。
最后一块电路拼图,被画在了那张巨大的图纸上。
负责软件的学者,也敲下了最后一个反推出来的指令代码。
“完成了……”
他虚脱般地靠在椅子上,声音沙哑。
华教授和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看着桌上那张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逻辑门和指令集的总设计图,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他们成功了。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他们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渊博的知识和钢铁般的意志,硬生生将一台结构复杂无比的庞然大物,完整地“复刻”了下来。
这份图纸,就是“费伦提马克一型”的心脏!
有了它,回到国内,他们就有信心,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子脑”!
短暂的激动之后,华教授立刻恢复了冷静。
“马上进行最后的核对和验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开始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图纸,进行最后的校验。
然而,就在这个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刻,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新问题,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负责硬件的专家,指着图纸上一个核心处理单元,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老华,你看这里。”
华教授凑了过去。
“这个部分,是整个处理器的核心,负责信号的放大和整形。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整台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和速度。”
“根据我们的测绘和反向计算,这个单元的核心元件,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特制真空管。”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行从机柜隐蔽处抄下来的小字。
“型号是‘CV409’。”
“我查阅了我们带来的所有资料,国内现有的所有真空管,没有一种可以替代它。它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比我们最好的军用级真空管,还要高出至少一个数量级。”
这位硬件专家的话,让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所有人,心头猛地一沉。
“也就是说……”华教授的声音有些干涩。
“也就是说,”专家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凝重和无奈,“就算我们把这份完美无缺的图纸带回去,我们也造不出这台机器。”
“因为,我们没有它的‘心脏’。”
整个房间,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呆住了。
他们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屠龙之术。
却发现,他们手里,没有那把最关键的龙泉剑。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牺牲,难道就要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吗?
一种巨大的失落和不甘,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华教授看着那张写着“CV409”的纸条,手心冰凉。
他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这些技术人员能够解决的范畴。
他必须,立刻去见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