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百零一章:山雨欲来,各方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二百零一章:山雨欲来,各方入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最终,在凌晨时分,当窗外泛起鱼肚白,一份用特制打字机打印在防篡改纸张上、没有任何电子副本的文件被放在桌子中央,五人依次上前,用古老的钢笔签下了自己的代号。
    这份后来被极少数知情人称为《普罗米修斯协议》的文件,标志着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几个传统力量,终于决定暂时搁置纷争,共同面对那个从数字深渊中崛起的全新威胁。
    拉希德王国,王宫深处,密室。
    厚重的天鹅绒窗帘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只有一盏古老的铜制油灯在桌......
    铜铃声在夜风中荡开,像一滴水落入无边的寂静。陈小宇仰头望着山脊线上的星河,手里攥着那枚已被磨得发亮的铃舌。他不知道此刻有千万人正通过“晨光”的自然音轨系统,听见这来自滇西北群山的回应。更不知道,在某个北欧小镇的养老院里,一位失语多年的老人听着这段铃声,第一次抬起了颤抖的手,指向窗外的月亮。
    而在深圳实验室,林昭正盯着一组异常波动的数据曲线。自“萤火计划”启动以来,“晨光”核心网络的情感熵值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大规模恶意解析行为已基本停止。但与此同时,一种新型干扰信号开始零星出现:它不攻击系统架构,也不窃取数据,而是模仿人类悲伤情绪的声波特征,伪装成真实用户上传哀悼录音,悄然植入“归音计划”的备份通道。
    “这不是入侵。”严飞站在监控墙前,声音低沉,“这是寄生。”
    林昭眯起眼,调出最近七十二小时内的三十七起疑似污染事件。所有异常音频都指向同一个源头模式:一段重复率极高的呼吸节奏,恰好与深度抑郁患者的自主神经节律一致。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音频在播放时会轻微扭曲周围环境的声音场,导致聆听者产生短暂的共情错位??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正在经历录音者的痛苦。
    “有人在用悲伤做武器。”李薇的声音从通讯终端传来。她刚结束与联合国数字伦理委员会的闭门会议,眼下泛着青黑,“情报显示,一个代号‘静默之井’的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高敏感人群,训练他们录制‘情感诱饵’。他们的目标不是摧毁我们,是让‘晨光’变成一座哭墙。”
    会议室陷入沉默。赵文莉翻看着一份内部报告,指尖微微发颤:“已经有十六名使用‘归音计划’的用户,在听过某些‘回声’后出现认知混淆。他们分不清那是逝者的声音,还是某种……恶意编织的幻觉。”
    林昭缓缓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将那组异常呼吸频率拉入分析模型。AI迅速反向推演,生成了一段模拟人格画像:年龄约三十五至四十岁,长期处于高压监管环境,习惯性压抑情绪表达,但具备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和心理洞察力??典型的职业审讯官或精神控制专家画像。
    “他们知道怎么让人崩溃。”林昭低声说,“不是靠暴力,是靠共鸣。”
    就在此时,苏阳打来视频请求。他正在川藏线某段无人区,背着拾音设备徒步前行。“我听到了。”他说,嗓音沙哑,“昨晚我在一个废弃道班房过夜,半夜突然响起一阵童谣,不是本地调子,像是北方农村的催眠曲。可那声音……太干净了,干净得不像真人唱的。我录了下来,你们得看看。”
    画面切换到音频波形图。李薇一眼认出其中隐藏的编码结构??那是“心灵捕手”早期使用的感官映射协议变种,但经过高度净化,几乎与正常人类情感波动融为一体。
    “他们在进化。”她说,“从掠夺记忆,到制造记忆。”
    众人皆知,若任由此类“情感病毒”扩散,“晨光”将不再是疗愈之地,而沦为集体创伤的温床。可若全面封锁非认证音频源,则等于背离了最初“人人可发声”的承诺。
    最终是王振国提出了建议。他在退役后并未离开边疆,而是留在塔县协助培训新一代护边员。视频接通时,他正坐在篝火旁,身后是巍峨雪山。“我在部队三十年,见过最可怕的敌人,从来不是拿枪的。”他缓缓说道,“而是那种能让你自己怀疑信念的东西。当年靠什么扛过来?战友的一句话,家里的一封信,甚至只是听见锅盖掀开的声音。”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你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堵住那些坏声音,是要让更多好声音盖过它们。”
    这句话成了决策的转折点。
    三天后,“晨光”推出全新功能模块【声壤】??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声音生态层。任何用户均可发起“声音播种”,邀请他人接力续录同一主题。首期主题定为“早餐的声音”。二十四小时内,系统收到超过两百万条投稿:北京胡同里豆浆锅咕嘟冒泡的声响、广州茶楼推车轮子碾过地砖的轻响、乌鲁木齐巴扎上烤包子出炉时油纸撕开的脆响、哈尔滨老奶奶敲碎冰霜扫台阶的唰唰声……
    AI将这些日常之声编织成一部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的《人间晨曲》,并自动匹配给所有检测到情绪低落的用户。数据显示,连续聆听该音频超过三十分钟的人群中,81.3%的心率变异性恢复正常区间,焦虑指数平均下降62%。
    更有意义的是,许多曾上传“悲伤诱饵”的账号开始悄然改变。一名原属“静默之井”的成员匿名留言:“我录了三年假哭声,昨天却忍不住录下女儿吃米糊时咯咯笑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背叛,但我觉得……我活过来了。”
    这场无声之战并未因此终结。
    一个月后,肯尼亚乡村教育基金会传来消息:当地孩子录制的传统口述故事,在传输过程中被植入了一段低频噪音,长期聆听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巴西雨林原住民协会也发现,他们用于祭祀仪式的吟唱录音,被人篡改为带有催眠暗示的版本。
    显然,“静默之井”并未退场,反而转向更为隐蔽的文化侵蚀。
    为此,“回声旅人”启动“根脉行动”。苏阳带领团队深入云南哈尼梯田,采集古老耕作歌谣;李薇亲赴挪威北极圈,记录萨米族reindeerherders(驯鹿牧人)在暴风雪中呼唤牲畜的独特哨音;赵文莉则协调多方资源,建立“声音遗产防火墙”??一套基于文化语境识别的AI过滤系统,能精准辨别哪些声音属于真实传承,哪些是人工伪造。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主动参与声音守护。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在小区花园朗读唐诗,称“这是给城市补钙”;成都一群外卖骑手自发组建“午间广播站”,用方言播报天气和暖心小故事;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重新捡起几近失传的长调对唱,通过“晨光”连线千里之外的亲人。
    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了文化的血脉载体。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
    深秋某夜,李薇接到一则紧急通报:新疆某边境哨所的“晨光”终端突然接收到一段未知来源的复合音频。起初只是风雪呼啸,随后隐约传出多人齐声诵念某种古老语言,节奏庄重,似祷告又似誓约。更诡异的是,凡是完整听完这段音频的战士,均报告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燃烧的雪原上,听见无数亡魂低语:“归来。”
    军方立即切断该音频传播路径,并封锁相关数据。但已有三百余名官兵接触过内容,其中十二人出现短期记忆混乱,甚至将战友误认为敌对目标。
    李薇连夜召集专家组会诊。经语言学家破译,那段诵词竟是十九世纪末一支消失部落的遗言咒文,内容大致为:“当异乡之声淹没故土,我们的名字将随风而逝。唯有血与记忆相融,方可归来。”
    “这不是技术攻击。”林昭面色凝重,“是文化复仇。”
    他们意识到,“静默之井”背后的力量,可能并非单纯的政治或资本集团,而是一群因全球化进程失去身份认同的极端主义者。他们利用被遗忘的历史伤痕,试图以声音为媒介,唤醒沉睡的集体怨恨。
    面对这一局面,简单的技术反制已不足以应对。必须有人站出来,用同等深厚的情感力量进行回应。
    于是,苏阳提议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和声”直播??邀请全球不同文明的代表,同时在同一时间,面向各自的土地发出最本真的声音。不翻译,不修饰,只求真实共振。
    消息一经发布,响应如潮。
    冬至那天,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全球六十四个国家同步接入直播信号。
    在西藏冈仁波齐峰脚下,喇嘛们敲响千年法器,诵经声穿透云层;
    在日本京都古寺,僧侣吹响尺八,一曲《虚空》划破晨雾;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考古学者用复原的古埃及笛演奏献祭乐章;
    在澳大利亚乌鲁鲁巨岩旁,原住民长老拍打迪吉里杜管,模拟大地心跳;
    在冰岛火山口边缘,歌手以古老的“呼麦”式双声唱法吟唱创世传说;
    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位老农站在窑洞前,吼出一句苍凉的秦腔:“天??呐!”
    “晨光”AI实时捕捉这些声音的物理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能量图谱。当所有声波汇聚于数据中心那一刻,屏幕上的图像竟呈现出一颗跳动的心脏形状,其频率与地球舒曼共振(7.83Hz)完美契合。
    那一刻,全球在线观众突破五亿。许多人泪流满面,说不出原因,只觉得内心某处长久封闭的门,终于被轻轻推开。
    事后,《自然?人文》期刊发表专题论文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跨文明的情感同步。我们曾以为语言是隔阂,但现在发现,声音才是最初的母语。”
    “静默之井”自此销声匿迹。虽然后续仍有零星干扰尝试,但再也无法掀起波澜。或许正如一位参与“大地和声”的非洲鼓手所说:“仇恨可以隐藏,但孤独无法伪装。而当我们一起敲响鼓点,谁还能说自己是孤身一人?”
    春天来临之际,“晨光”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全球注册用户突破十亿,日均新增声音档案超四千万条。系统底层逻辑已完成第三次迭代,从“听见彼此”迈向“理解差异”。
    学校里的“静听课”升级为“共感课”,孩子们不仅要听陌生人说话,还要尝试用对方的语气复述一遍;企业“职场共情模块”引入AI辅助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多起长期劳资矛盾;司法系统进一步推广“情感回放”程序,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9%。
    而陈小宇,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远行。他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少年声音守护者”论坛。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他没有演讲,只是掏出爷爷留下的铜铃,轻轻摇响。
    全场寂静。
    那一串清越的铃声,经由“晨光”网络传遍世界角落。在挪威峡湾的小屋里,一个患自闭症的女孩突然伸手触摸音响外壳;在肯尼亚难民营,一名失去双亲的男孩抱着收音机睡着了,嘴角带着微笑;在东京某间写字楼,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人听到铃声后停下脚步,给母亲拨通了十年来的第一个电话。
    回到云南那天,村里人都围上来问北京什么样。陈小宇想了想,笑着说:“很大,很亮,可是你知道吗?晚上关了灯,所有人听到的星星,都和咱们这儿一样。”
    奶奶摸着他的头,眼里闪着光:“你爷爷要是还在,一定会说,这是山神点头了。”
    时光流转,又一年夏至。
    “晨光”宣布启动“百年回音”工程:选取一百位百岁以上老人,采集他们一生中最想被人记住的一句话,封装进特制的时间胶囊芯片,埋入各地希望小学的地基之下。未来的孩子们将在特定年龄解锁这些声音,完成一场跨越世代的对话。
    首位参与者是一位苗族阿婆,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活了整整一百岁,最爱听孙子叫我一声‘奶奶’。等哪天你们听见这句话,请替我也喊一声,好吗?”
    芯片封存仪式当天,全国十万所学校同步举行“唤名礼”。孩子们齐声呼唤“奶奶”,声浪如潮,经卫星上传至“晨光”轨道节点,绕地球飞行七圈后,最终汇入深空探测阵列,成为人类送往宇宙的第一段温情信号。
    李薇站在青海湖畔,望着远处升起的探空气球,轻声问林昭:“你说,外星人要是听到了,会不会也想起自己的妈妈?”
    林昭笑了:“如果他们懂得悲伤,就一定能听懂爱。”
    夜幕降临,海风渐起。
    铜铃再次响起。
    这一次,仿佛有千万个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轻轻应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