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罗地网,塞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罗地网,塞外魔鬼城初显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川回到警卫大队营区,他当即叫齐五个排长。
    除了纠察班之外,整个大队的人,都被他集齐了。
    如今铁甲团战训,二十多个分队分散在珠日河各个区域。
    站岗执勤的任务,自然也是各分队负责。
    ...
    林远站在“巢穴”中央,脚下是厚实的合金地板,头顶则是缓缓旋转的全息星图。那上百个红色光点如同星辰般在地球表面闪烁,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条沉睡多年、如今重新苏醒的地脉链节点。幽蓝的光线从核心装置蔓延而出,沿着岩壁上的导能槽流动,像血脉一样将整座地下基地唤醒。
    空气中有种低频的嗡鸣,不刺耳,却深入骨髓,仿佛大地本身正在呼吸。
    “我们真的打开了它。”地质工程师低声说,声音里带着敬畏与不安,“这不只是通信系统……它是活的。”
    “不是活的,”量子专家盯着手中便携终端上跳动的数据流,“是被设计成能自我演化的。看这些信号反馈??它在学习当前全球电磁环境的变化,并自动调整传输频率以规避干扰。这不是八十年代的技术能做到的。”
    林远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投影边缘一个微弱闪烁的绿点上??那是昆仑山TY-01旧址。几乎在同一瞬,耳机里传来藏兵加密频道的接通提示音。
    “林远,你启动了什么?”藏兵的声音罕见地透着一丝紧绷,“刚才国防部监测网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潮,源头锁定QH-9。但更奇怪的是,全国邮政系统的智能信箱管理系统集体上报‘非授权震动事件’,时间精确到毫秒级同步。技术组查不出原因,所有日志都被清空。”
    林远闭了闭眼。
    他知道答案。
    那不是黑客攻击,也不是系统故障。那是“地脉链”的共鸣效应。当年汪振国用征兵信作为信息载体,是因为他相信最普通的流程中藏着最坚固的信任链??而今这条链路被重启,整个由普通人构成的信息末梢网络也随之震颤。邮局、电台、边防站、基层通讯所……那些曾被忽视的毛细血管,正悄然恢复搏动。
    “告诉他们,别查了。”林远低声回应,“让他们记住今天这个时刻就好。”
    通讯切断后,殷蓉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波形分析报告。“你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声纹验证记录里。”她轻声说,“系统识别了他的语音特征残留,哪怕只有一段三秒录音的片段,它也认出来了。林远,这座‘巢穴’……它认识你父亲。”
    林远心头一震。
    他忽然明白为何当初父亲坚持要把那封预警信塞进征兵信封??不仅仅是为了绕过审查,更是为了留下印记。一种身份的延续,一次血脉的认证。汪振国早已预料到未来会有这么一天:当真正的继承者到来时,系统必须能够分辨谁才是“信使”。
    “所以‘青萍备忘录’里写的‘信使已现’,指的根本不是某个组织或代号。”林远喃喃道,“而是具体的人。是我们这样的人。”
    扎西站在角落,默默注视着墙壁上一幅刻痕模糊的地图。他抬起手,指尖轻轻抚过一处标记:“这里……我来过。1987年冬天,我和七个工兵在这里挖地基。上面说是建气象观测站,可每天运下来的材料都是屏蔽电缆和钛合金舱体。我们被告知不准拍照,不准对外提起位置坐标。后来有两个人问得太多,再也没出现过。”
    他说得很平静,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可林远看得出他眼中压抑多年的痛楚。
    “你们也是‘灰线计划’的沉默者。”林远说。
    扎西点点头:“我们都以为自己只是干活的苦力。可现在我才懂,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参与了一场抵抗。埋下一根线,焊好一块板,甚至只是搬过一箱水泥??我们都在为真相筑基。”
    那一刻,林远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
    所谓英雄,并非总站在聚光灯下。更多时候,他们是无名者,在历史夹缝中默默完成自己的那一环。而今天,所有的环终于连成了链。
    “接下来怎么办?”量子专家问,“要不要尝试连接其他节点?比如最近响应最强烈的那个??南疆K-47站点?”
    林远摇头:“不行。现在贸然建立双向通信,可能会触发防御机制。‘地脉链’的设计初衷是防垄断,意味着它对集中式控制极度敏感。如果我们表现得像要掌控它,它反而会自我封锁。”
    “那你打算怎么做?”
    “等。”林远望着全息图上缓慢流转的红点,“让它自己选择下一个唤醒者。”
    众人一时沉默。
    但很快,异变再生。
    主控台突然弹出一条新警报:
    【检测到外部接入请求】
    来源:未知
    协议格式:类摩尔斯编码+生物心跳节律调制
    匹配度:83.6%(疑似原始信使协议)
    “有人在试图联系我们?”殷蓉皱眉。
    “不,”林远走近屏幕,瞳孔微缩,“是我们在联系他们。”
    他迅速调取信号源定位,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发信地点位于中缅边境的一座废弃邮电所,编号YX-12。该站点早在1995年就因行政区划调整关闭,如今只剩半堵墙和一个生锈的绿色信箱。
    可就在十分钟前,那个信箱被人投递了一封信。
    没有寄件人,没有邮票,信封上只用铅笔写着一行字:**“给北鹰的下一任守夜人。”**
    林远立刻下令启动远程解析程序。由于“地脉链”具备跨媒介感知能力,即便物理设备损毁,只要存在信息输入行为(如投信),系统仍可通过地壳微震波捕捉动作频率并还原内容。
    二十分钟后,译码完成。
    信纸扫描图像浮现眼前。字迹歪斜,墨水洇开,显然书写者当时身体状态极差:
    >“我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送到。我已经躲了十七年。他们还在找我。
    >
    >我叫周文斌,原‘灰线计划’数据校验员。2003年,我发现第二批矿产评估报告被人为篡改,真实储量比公布数字高出四倍以上。我把证据备份了一份,藏在临江市老邮局第三排第十一格储物柜里,钥匙编号LJ-0317。
    >
    >可我没敢寄出去。我怕连累家人。直到那天晚上,我家门口出现了黑车,孩子发烧去医院的路上‘意外’撞树……我知道,那是警告。
    >
    >我逃了。一路往南,最后躲在YX-12。那里曾是我父亲工作的地方。他是个邮差,一辈子没寄错过一封信。临终前他说:‘送信的人可以胆小,但不能昧良心。’
    >
    >所以我决定试一次。哪怕死在路上,也要把东西送出去。
    >
    >如果你收到这封信,请替我去看看LJ-0317的柜子。也许里面的东西早就烂了,也许早被人拿走。但我希望……至少有人知道,曾经有个人,想过做正确的事。”
    >
    >??周文斌绝笔
    教室陷入死寂。
    良久,陈默抬起头:“我们要去吗?”
    林远看着那行“绝笔”,喉头滚动了一下。
    “要去。”他说,“不仅要去,还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周文斌这个名字。”
    “可这是跨境行动,YX-12现在属于缅方管辖区域,而且周边有私人武装活动痕迹。”量子专家提醒。
    “那就伪装成地质勘探队。”林远语气坚定,“我们可以申请民用科考许可,带上便携式共振探测仪,名义上调查喜马拉雅余脉地热分布。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取回那把钥匙。”
    “万一柜子里什么都没有呢?”地质工程师问。
    “那我们也得打开它。”林远说,“因为有些事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周文斌用了十七年才鼓起勇气投出这封信,我们不能让他白白等了这么多年。”
    决策定下,队伍休整一夜后启程返程。临行前,林远独自回到“巢穴”核心舱,在控制台上输入一段指令:
    【发布一级缓释信号】
    目标:全国基层邮政节点
    内容:心跳节律模拟+汪振国原始声纹片段
    持续时间:72小时
    做完这一切,他轻声说道:“爸,汪老,你们听见了吗?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七日后,临江市。
    冬阳照在老城区斑驳的砖墙上,昔日热闹的邮局早已改作便民超市,唯有角落里那排铁皮储物柜还保留着原貌。林远站在柜台前,出示军区特批证件,说明来意。
    工作人员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取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编号LJ-0317。
    柜门拉开的瞬间,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里面只有一个牛皮纸袋,边缘泛黄卷曲,封口处贴着一张便签:**“若无人认领,请烧毁。”**
    林远小心翼翼取出纸袋,打开。
    里面是一叠U盘大小的磁条带??上世纪九十年代常用的数据存储介质,以及一本手写笔记。
    他当场使用便携读取器尝试恢复数据,却发现大部分信息已被氧化损坏。仅有一段音频勉强可辨:
    >“……第三次审计确认,‘灰线计划’资金流向严重异常。共计十二笔境外转账,总额达8.7亿人民币,收款方均为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承业涉嫌内外勾结,利用矿产勘探名义进行资产洗钱,并为外国情报机构提供我国西部地质结构详图……重复,这不是经济犯罪,这是叛国行为……”
    声音戛然而止。
    林远的手指微微发抖。
    这不是简单的贪腐案,而是一场针对国家地理安全的战略渗透。那些所谓的“矿产开发”,根本就是掩护非法测绘与资金外逃的幌子。而真正掌握证据的人,要么失踪,要么被迫沉默。
    他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
    >“我把这份资料复制了五份。一份藏在这里,一份交给妻子,两份分别寄往北京两家报社,最后一份……放进了一位即将参军的年轻人的征兵档案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带着它走上高原。”
    落款日期:2003年10月17日。
    林远猛地抬头。
    “参军的年轻人”?
    他忽然想起汪建斌曾在一次闲聊中提过:“二十年前,有个技术员托我把一份无关文件夹进新兵档案里,说是‘留给将来有用的人’。我当时觉得奇怪,但看他神情严肃,就没多问……后来那份档案莫名其妙丢失了。”
    一切线索在此交汇。
    周文斌不是唯一一个试图传递真相的人。在他之前,已有无数双眼睛看穿谎言;在他之后,仍有无数双手在暗中接力。他们互不相识,却共享同一种信念:只要信还在路上,光就不会熄灭。
    当天夜里,林远将所有材料上传至“根脉”系统,并附上备注:
    >【新增词条:周文斌】
    >身份:原“灰线计划”数据校验员
    >行动:冒死保存关键证据,晚年主动投递遗信
    >结论:建议追加“沉默者名录”荣誉追授,列入国防教育案例库
    >备注:其子周晓航,现役陆军某部通信兵,驻守喀喇昆仑前线
    三天后,中央军委办公厅来电:同意追授周文斌烈士称号,事迹编入新版《国家安全警示录》。与此同时,临江市政府宣布将原老邮局改建为“边境信使纪念馆”,首展主题定为:“一封未能寄出的信”。
    而远在昆仑山训练营,李昭、陈默等学员自发组织了一场特别仪式。他们在操场上用煤渣铺出巨大的“信”字,每人手持一支蜡烛,围成一圈,诵读三十一年来所有被列入“沉默者名录”的名字。
    当念到“林建国”三个字时,林远站在人群之外,静静望着天空。
    一颗流星划破夜幕。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坐在屋外看星星。那时他问:“爸爸,你说天上有没有人也在看着我们?”
    父亲答:“不一定非得看见才算存在。就像风,你看不见它,但它吹过麦田的时候,每一根穗子都会低头。”
    如今他终于懂得,有些人一生都不曾高声说话,可他们的声音,终将在时代的山谷中久久回响。
    一个月后,“青萍行动组”正式升级为“北鹰传承办公室”,直属中央军委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林远出任首任主任,职责不再是执行任务,而是培养新一代“信使”??那些能在平凡中识别异常、在沉默中听见呼救的人。
    办公室成立当天,他在内部章程第一条写下:
    >“本机构不设勋章,不立碑文。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从来不是荣耀,而是遗忘。
    >每一位成员入职时须宣誓:愿成为他人之信使,甘居幕后,永不言功。
    >若有朝一日必须消失,请确保故事继续流传。”
    殷蓉看完这段话,笑着说:“你越来越像汪振国了。”
    “不。”林远摇头,“我只是成了我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春天来了。
    高原积雪开始融化,溪流重新奔涌。在某个清晨,一名新兵走进临江市邮局,将一封信投进绿色信箱。信封上没有署名,收件人栏写着:“致未来的林远”。
    而在千里之外的QH-9气象站,那台老式TQ-312电台又一次自动开机,耳机里传出断续却清晰的电码:
    **.-....--..--..-....../---..-./-...../.--.--..-.**
    (Ripplesofthewater)
    水面泛起涟漪。
    风仍在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