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605章、俞弦:我也可以去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605章、俞弦:我也可以去中大找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我……”
    听到cos姐这个问题,陈着突然噎了一下。
    爱她,还是爱她?
    这对狗男人来说可是个送命题。
    要不是“看电影”的这个决定,自己也有同意,陈主任真是怀疑被资本做局了,通过...
    林浅的新书《依然前行》出版后,反响比《光的方向》更为热烈。不仅因为故事本身更具现实感和情感深度,更因为她笔下的人物仿佛就在身边,真实得让人无法忽视。读者们的来信也越来越多,有人感谢她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有人分享自己走出困境的经历,还有人只是简单地告诉她:“谢谢你,让我相信,即使跌倒,也可以继续前行。”
    林浅的工作坊依旧定期举行,但场地已经从最初的咖啡馆搬到了一间更宽敞的社区文化中心。课程报名人数远超预期,甚至有外地的学员专门赶来参加。她不再是那个躲在文字背后、试图通过故事寻找答案的女孩,而是一个愿意与人面对面交流、倾听并陪伴的人。
    某天下午,工作坊刚结束,一个年轻女孩走到她面前,犹豫了一下,递给她一本笔记本。
    “林老师,这是我写的东西……”女孩声音轻柔,眼神里带着一丝不安,“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意义,但我想请您看看。”
    林浅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我叫苏晴,今年二十四岁,刚刚被公司辞退。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但我想写点什么,至少,证明我曾经认真地活过。”
    林浅看着她,微微一笑:“你已经开始了。”
    女孩愣了一下,眼眶有些湿润,轻轻点头:“谢谢您。”
    林浅合上笔记本,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你愿意来下一期课程吗?我们可以一起写下去。”
    女孩用力点头:“我愿意。”
    那天晚上,林浅坐在书桌前,翻看苏晴的笔记本。她发现,这个女孩的文字虽然略显青涩,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林浅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在迷茫中摸索,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
    她打开电脑,敲下一段话: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个选择的交汇点。我们总是在某个时刻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答案或许不会立刻浮现,但只要我们愿意继续走,就一定会有光。”
    她将这段文字作为新书的序言,标题依旧叫《依然前行》。
    几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陷入混乱。林浅的写作工作坊也因此临时取消。她窝在家里,整理新书的反馈和读者来信。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吸引了她的注意。信封上写着:“致林浅老师:一个曾经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封信。
    照片上是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站在一座城市的天台上,背后是落日余晖。照片背面写着:“谢谢你,让我有勇气辞职,重新开始画画。”
    信的内容很短,但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
    “林老师,我是你三年前写作工作坊的学员,叫陈远。那时我刚刚毕业,被家人安排进了一家国企,每天朝九晚五,看似安稳,实则压抑。我曾无数次想辞职,却始终没有勇气。直到你那句‘只要你想,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我才真正鼓起勇气,辞去了那份工作,开始学习插画。”
    “现在,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自由插画师,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每一天都充满希望。谢谢你,让我找回了自己。”
    林浅看着信,眼眶有些发热。她回想起那个总是坐在角落、沉默寡言的男生,没想到他真的走出了自己的路。
    她将照片和信收好,放在书桌抽屉里,旁边是李曼的画,还有云南来信里的那张画。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她的心里却异常温暖。
    第二天,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林浅照常去咖啡馆写作,刚坐下不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周然的消息:
    “林老师,我决定去欧洲进修插画。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愿意试试。”
    林浅笑了笑,回复:“加油,等你回来办展。”
    她合上电脑,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满足感。
    她终于明白,写作不仅仅是表达,更是一种连接。她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让无数在迷茫中前行的人找到了方向。
    她起身离开咖啡馆,走向地铁站。手机再次震动,是李曼发来的消息:
    “林老师,我准备开始创作一系列关于中年女性成长的画作,想请你看看。”
    林浅回复:“当然可以,我随时都在。”
    她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她知道,属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而属于更多人的故事,也在悄然开始。
    她继续往前走,脚步坚定,心中有光。
    就像她书里写的那样:
    “选择之后,我依然愿意前行。”
    林浅的生活似乎进入了某种稳定的节奏。每天清晨,她会在小区的公园里慢跑半小时,然后回家简单吃个早餐,再带着笔记本出门,去常去的咖啡馆写作。偶尔,她也会去社区文化中心,看看工作坊的准备情况,或者和苏晴一起整理学员们的来信和作品。
    苏晴的进步很快,不仅在写作上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开始尝试组织小型的写作交流会。她把林浅当初给予她的那份温暖,一点点传递给了更多人。
    “林老师,我觉得写作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苏晴有一次在整理完一叠来信后,认真地对林浅说。
    林浅笑了笑:“它不是改变人,而是让人看见自己。”
    苏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林浅的新书签售会在一个月后举行。地点定在城市图书馆的多功能厅,现场座无虚席。读者们从各地赶来,有人带着她过去的作品,有人带来了自己写的文字,希望她能看看。林浅坐在签售台前,一一接过书,认真地写下祝福,偶尔停下来和读者聊聊。
    一位中年女士递给她一本《光的方向》,封面已经有些泛黄。
    “这是我女儿留下的。”她声音有些哽咽,“她走后,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她一直偷偷在书页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后来,我开始学着写点东西,像她一样。”
    林浅接过书,翻开扉页,上面写着:“妈妈,如果你看到这些字,请不要难过。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前行。”
    林浅轻轻合上书,抬头看着那位女士:“你女儿很勇敢。”
    女士点点头,眼角泛着泪光:“谢谢您,让我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签售会结束后,林浅站在图书馆门口,看着人群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身上,暖暖的。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夜晚,自己蜷缩在出租屋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怀疑它们是否真的有意义。如今,她终于明白,每一段文字,都是生命的痕迹,是人与人之间最柔软的连接。
    她转身走进图书馆,准备去参加一场关于“写作与心理疗愈”的讲座。门口的展板上,写着一句话:
    “文字,是照亮内心的光。”
    林浅微微一笑,走进了会场。
    几天后,她在工作坊上讲起了那场讲座的收获。
    “写作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她看着坐在教室里的学员们,“当我们写下自己的经历时,其实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些我们曾经无法面对的情绪,那些我们曾经压抑的痛苦,都会在文字中慢慢浮现,然后被我们看见、理解,最终接纳。”
    苏晴坐在第一排,认真地记着笔记。
    “所以,不要害怕写得不好。”林浅继续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写下真实的情感。”
    课后,苏晴留下来,递给林浅一份手写稿。
    “这是我想写的一个故事。”她有些紧张地说,“关于一个女孩,在失去工作后,如何通过写作重新找回自己。”
    林浅接过稿子,翻了几页,笑着说:“听起来很像你的经历。”
    苏晴点点头:“我想把它写成小说,也许有一天,也能帮到别人。”
    林浅看着她,眼神温柔:“你已经做到了。”
    那天晚上,林浅坐在书桌前,翻看苏晴的稿子。她忽然想起自己写《依然前行》时的心境,那种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光的感觉,如今似乎在苏晴身上再次重现。
    她打开文档,写下一行字:
    “每个人都有一段必须独自走过的路,但只要我们愿意写下自己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真正孤单。”
    窗外的夜色很美,城市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
    林浅合上电脑,站起身,走到窗边。
    她知道,属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而属于更多人的故事,也在悄然开始。
    她继续往前走,脚步坚定,心中有光。
    就像她书里写的那样:
    “选择之后,我依然愿意前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