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81章朕直接把考题透露给你(第1/2页)
李瑜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沉声回道。
“陛下,确有此事,江南士绅貌似多对新政有许多不满,臣听闻江南一带的书舍出了许多日报。”
“都是控诉朝堂新政是苛政,还有些日报旧事重提了靖难,于是众多江南学子便想以不入仕来让朝廷停止新政。”
可想当官儿的那部分永远也不会少,所任他们如何摇旗呐喊,也只不过少了一半而已。
赵翊脸色本来就冷沉,听到靖难两字后心中怒火升腾。
“无所谓,朕缺他们一个不缺,多他们一个也不多,兴安是特娘个软骨头可朕不是。”
“随他们闹去,有本事一辈子也别来当朕的官儿,别来考朕的进士,在家拽一辈子的酸文最好。”
趁此机会他刚好可以,多提拔些北方的学子上来,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又轻声道:“那个侗族的士子,朕看不如换上一个法子,朕直接将明年会试的考题告诉子璇你。”
“他反正也住你家,你提醒他往这方面提前准备文章就是了。”
虽然科举平衡各方的工具,可再怎么说也得有几分才华才行。
光开后门,倒也是难以服众。
李瑜:“……陛下,这……这好像不合适的吧?”
哪有提前将考题告诉臣子,让臣子将题给泄出去的。
这不瞎整吗?
他是该高兴皇帝信任自己呢,还是该对他的儿戏觉得无语呢?
“这怎么就不合适了?”赵翊拍了拍李瑜的肩,满脸信任:“朕相信你,你和崔先生他们就不是一路人。”
就算是题真的被泄出去,他也不会相信是子璇干的。
肯定是礼部那帮人,为了些好处才做出那样的丑事。
李瑜:“……陛下,臣以为不如直接给除汉族以外的族民一些优待,比如考完以后排名自动进十名左右?”
古代的科举没有阿拉伯数字评分制,考官不会告诉你得了九十分还是九十五分,只会告诉你排第几名。
考官阅卷时可能会用一些符号,或者是简单的评语来给文章划分等级。
比如“圈”、“尖”、“点”、“直”,以此来代表好坏不同层次。
最后综合评估出高下,最好的文章会被推荐为荐卷。
然后考官们再一起讨论文章,确定最终的名次。
历史上唯一的例外,是宋神宗的科举改革曾实行过积分法。
具体操作是礼部试考三场,每场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1章朕直接把考题透露给你(第2/2页)
三场都是上,则殿试资格排名提前。
两上一中,排名就得稍次一些,一上两中或一上一中一下排名就得更后,有下等的通常就直接被淘汰了。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分数,更像是一种等第组合。
这种制度实施得也非常短暂,后来的朝代也根本没有使用过。
听着就很复杂,想想就知道不好用。
你问李瑜为什么不发明评分制?
因为科举考的是经义、策论、诗赋,这些都是文章,好坏优劣都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就拿李瑜的文章来说的话,考官给他的名次在王相眼里是低的。
如果当年的主考官是王相,如果当年没有范承远的话,如果当时的皇帝不是快要死了、不是小皇帝还年少立不起来的话。
李瑜就是百分百的会试第一,但是换一个主考官结果就完全不同。
这些文章都很难用一把绝对的分数尺去衡量,所以具体透明的分数在古代根本就无法施行。
而现代的少数民族加分制,到了古代最合理的也就是排名往前挪的恩典,而且比直接走后门更能收拢人心。
赵翊觉得这个法子确实是好,只还是觉得有些不稳妥。
“哪怕已经少了一半,只怕也抵不过南方学子的如狼似虎,朕觉得你还是得帮帮他才妥当。”
会试是根据参考的举子有多少,然后从中按比例录取的。
南方学子比往年少了一半,那录取的进士几乎也跟着就少那么多,说来说去还是南方学子占大便宜。
李瑜自然是不愿意的:“选取进士是为国求才,给少民行方便是为了安抚他们不闹事。”
“陛下既然已经决定给少民优待,便已经能够安抚他们了,再行作弊就不合时宜了陛下。”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到时候会试的题若真的泄露出去,他可背不了这么大个锅。
见他如此坚持,赵翊有些无奈:“这可是你亲弟弟举荐的人,万无一失总归是没有错的。”
若是就这么落了榜,这身为兄长的威严何在啊?
子璇如此正直,他都恨不得直接教他怎么给自己整些个好处了。
李瑜闻言只是笑着道:“这是谁举荐的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身有一定的才华。”
“重要的是陛下的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才是臣与臣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