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19章镀金
金融危机确实没对印度整体的经济造成影响,但某些个体或者某些地方依旧感受到了震荡的馀波。
果阿邦在印度二十几个邦中有些特殊,殖民时期统治它的是葡萄牙人。
独立后当地遗留下了大量的葡萄牙庄园建筑,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度假村和旅游景点。
因为果阿出色的沙滩丶海景丶度假村,这些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这里度假。
如今旅游业俨然成了果阿的支柱产业,全邦60%的GDP由此贡献。
结果金融危机一个浪头过来,直接扑灭了大半年的旅游热潮,邦内经济一片萧条。
罗恩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里人气流失严重,远远不如去年结婚时那番热闹。
唯有海关人员依旧乐呵呵的做着出入境检查,有时候还会故意刁难乘客,以暗示对方拿出贿赂。
「他们倒是什麽事都没有。」乌尔米拉刺道。
「印度公务员你懂的,只要行政局在,有没有德里他们都无所谓。」
罗恩是坐私人飞机来的,顺带着捎上了乌尔米拉,他把这当作一次度假。
「在我没进宝莱坞时,我爸妈的最大理想就是让我去税务局当公务员。」她说。
「那可是个肥差。」罗恩笑道。
「是,想要知道税务局的公务员有没有贪污,就跟想要清楚水里的鱼是否在喝水一样难。」
绝妙的比喻,罗恩乐不可支。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公务员确实已经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搞笑的是印度无论是版图还是人口,都比不上东大,公务员数量却是东大的三倍。
比如德里的供水委员会,平均每一千米的水管上,光是各种职工就多达三十多名,是普通工业国家的十五倍。
印度行政局是印度公务员系统的金字塔顶,总人数不到五千人,新德里政府和邦政府的多数要员都是行政局成员。
不过行政局的公务员精英大多在新德里以外的地方工作,担任地区收税官。也就是县区说一不二的地方长官,管理的面积常常相当于好几个小国面积总和的区域。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上亿人口由不到1000名英国官员管理,这麽多年过去,权力巨大的行政局在结构上的调整微乎其微。
尽管被亲切的称作「先生」,但行政局的官员在民众眼中是高高在上丶能力不足以及腐败堕落的形象。
一提起他们,许多人就会想到身着白色制服的高官,坐着线条优美的印度大使牌经典轿车,行驶在新德里的马路上,后窗窗帘一般拉着,车顶还闪烁着蓝灯。
但民众讨厌的不是腐败的公务员,而是讨厌坐在里面的人不是自己。
印度的公务员考试堪称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选拔,每年仅招一千人左右,报名的却有上千万。
排除掉那些关系户,最后行政局挑选出的都是智力超群,拥有极其优秀履历的人。
久而久之这就是一股能够行使和改变规则的强大政治力量,很多商业领袖也对他们心存畏惧。
不过时代不同啦,随着寡头经济的到来,很多家族财阀已经无惧大多数身在新德里的官员。
比如现在的罗恩,他一个人就可以影响某些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层面上的。
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公务员依旧是香饽饽。
印度最不缺的就是年轻人,哪怕最基层的岗位也非常枪手。
北方邦那里要招一名邮递员,月薪六千卢比,最后申请的人数竟然超过两百万。
领导岗位的主要吸引力并不在于本身的光环,而在于有权力吃更多的回扣。
在泰米尔邦的时候,卡维娅的哥哥们就和罗恩讲过农业灌溉的门道。
乾旱季节灌溉工程师是农村地区权力最大的人,他们能决定很多事。
例如灌溉用水去哪个镇,不去哪个镇。什麽时候放水,又放水多少,都大有学问。
不可避免的,农民为了保证作物的收成,都想尽办法的贿赂灌溉工程师。
最妙的是这些工程师拿了贿赂不用交给更高层领导或政客,这种运作模式既简单又巧妙。
每个人最初成为灌溉工程师就花钱打点过,金额和这个岗位能捞到的钱成正比。
通常的行情是,拿到基层一个「运营和维护」岗位需要10万卢比,一旦坐上这个位置,后期收取的好处费大概是这个金额的三倍。
从生意角度来说,这个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印度这样的传统由来已久,还慢慢形成了一个买卖公共部门岗位的公务员黑市。
神奇的印度黑市什麽都有,直叫你瞠目结舌。
同时对印度人而言,当官或者成为公务员都是捞钱的捷径。
孟买警察就很愿意花钱将自己调到犯罪率高发地区,因为这样的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身上索贿。
税务官也愿意花钱把自己调到大港口,或者负责大公司和高收益行业的岗位。
流经一个岗位的资金越多,捞钱的就会就越多。
这两年想来罗恩旗下产业的税务官,那是如过江之鲫,个个削尖脑袋往里钻。
行政局的官员对这种现象别无他法,要麽视而不见,要麽同流合污。
这不是系统性的腐败,而是一种文化丶制度,无解。
罗恩在果阿也有一套别墅,去年在这里度假时,顺手就买了。
这不现在过来也有个落脚的地方,直接拎包入住。
他和乌尔米拉先在沙滩上浪了两天,接着才去见雷迪家族的人。
采矿业是果阿邦的另一大支柱产业,紧随旅游业之后。
不过这里的矿业不是煤炭,也不是石灰石矿,而是红土,也就是铁。
果阿邦的铁矿基本都由当地家族控制,他们会挖掘邦内的红土,然后将开采出的铁矿运往当地的钢铁厂。
雷迪家族就是做这种生意的,据说他们手里掌握了好几座矿的开采权。
通常这种家族企业扎根当地,很难遇到什麽风波。大多数都可以稳稳的运营几十年,慢慢的积蓄实力。
只是雷迪家族很倒霉,他们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花重金贿赂官员拿下了几座铁矿。
接着又从银行贷款了大笔资金,准备上马自己野心勃勃的「大钢铁厂计划」。
然后就遇到了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受挫,银行提前收贷。
雷迪家族提出过抗议,但没用。
银行判断钢铁贸易会持续陷入低迷期,雷迪家族的钢铁厂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有盈利的希望。
既然是赔钱货,那还放什麽款,直接停了收帐。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雷迪家族大不了亏点钱。
奈何当初从银行贷的那些资金,有大半都被他们拿到金融市场投资了。
这也是印度特色,用行话说叫「镀金」。
打个比方,一个公司找银行贷款建钢铁厂,生产总共需要花费20亿美元,公司自己可以出5亿美元,剩下的由银行贷款。
但实际上,老板很清楚这个项目用10亿美元就可以建好,多出的贷款就成了他的收益,可以揣在兜里去投资别的项目。
雷迪家族就是玩的这种把戏,他们做的钢铁厂预算,远超实际需求。
超过一半的贷款资金被挪走,投入进了日趋火热的金融市场。
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度造成的唯一影响,那就是孟买股市持续低迷,跌跌不休。
雷迪家族亏麻了,投进去的本金缩水大半,哪来的钱给银行。
催贷的通知发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银行威胁要拍卖他们的家族产业,雷迪家的人才急了。
可这时候大环境不好,根本筹不到那麽多钱。
思来想去只能卖掉手里的那几座铁矿,以回笼部分资金。
他们问过平时交好的那些家族和公司,却没人感兴趣。
钢铁生意萎靡不振,那些人自己还发愁呢。这时候接盘,纯粹的冤大头。
雷迪家族只能找其他买家,然后就锁定了罗恩。
去年那场在果阿举办的盛大婚礼,他们这些当地土豪也是大开眼界。
论谁手里的资金最为充足,当然是苏尔先生啊。
结个婚都花掉一亿美元,豪横程度可见一斑。
正好听说他名下还有苏尔矿业,妥妥的专业对口嘛。
老实说,罗恩刚收到邀请时,有些犹豫。
他有苏尔矿业是不假,但做的却是煤炭这样的能源生意,或者水泥厂这种驾轻就熟的老本行。
铁矿,那可是重工业活计,一般人玩不转。
它不能像煤炭那样直接当能源出口,不是说不能卖,而是附加值太低,不划算。
也不如水泥厂投资灵活,几亿卢比就可以搞定。
建钢铁厂也需要几亿,不过单位是美元。
罗恩有些犹豫,也拿不定主意,索性就先来看看。
他也眼馋塔塔钢铁那种巨型企业啊,而且重工业看似低调,却深受国家的器重。
罗恩如果想更进一步,重工业是不错的方向。
苏尔矿业虽然也有煤炭和水泥生意,但相较「工业粮食」,还是矮了不少。
那是真正关乎国力的产业,新德里尤其重视。
罗恩安顿好乌尔米拉后,就带着人直奔矿区,准备先看看这里的采矿业规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