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厚厚一叠,写满荒唐言。
顾正臣看得津津有味,翻至最后时,竟有些意犹未尽:“应该继续审下去,最好是审出来这个镇国公打算先从何处谋反,拉拢了哪些勋贵、皇子,集结了多少兵,是在鄱阳湖还是在长江上与陛下决战。”
朱元璋那双些许发白的眉微微动了动,深不可测的眸里涌动出一丝异样,缓缓地说:“然后问问他们,是朕赢了,还是你这个镇国公赢了?”
顾正臣将招册放下,没有半点畏惧地对上了朱元璋的目光:“是啊,说不得他......
朱景炎回到京城时,已是深冬。永昌一役之后,朝野震动,林清风的余党被连根拔起,其在西南的残势力亦被彻底肃清。乌兰汗使者被押解入京,当众供出林清风多年勾结敌国、泄露军情之罪,此案遂成铁案。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带来真正的平静。朱景炎清楚,自己已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成为无数人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回京当日,皇帝亲自召见,于御书房密谈良久。朱允?虽未明言,但言语间已流露出对朱景炎日益倚重之意。他不仅将兵符再度授予朱景炎,更赐予“辅政大臣”之衔,令其协理六部政务,协助整顿朝纲。
这一举动,无疑将朱景炎推上了权力的巅峰。
可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暗潮汹涌的宫廷斗争愈发激烈。
***
数日后,朝堂之上风波骤起。
礼部尚书王敬之率先上奏,弹劾朱景炎“擅权专断”,称其在西南擅自调兵遣将,未经朝廷许可便行拘捕之举,实为越权之罪。随后,刑部侍郎李怀安亦附议,称朱景炎此举有违祖制,若不加以惩戒,恐开乱臣贼子之先例。
此二人皆属旧派官员,曾与林清风过往甚密,如今虽未受牵连,却早已心生不满。
朱景炎听闻此事后,并未立即回应,而是静观其变。
果然,不出三日,兵部尚书周世昌、户部侍郎李文渊等人纷纷上书为朱景炎辩护,称其西南之举乃为保境安民,实属必要之策;翰林院学士赵廷玉更是直言:“若非朱大人果敢决断,今日乌兰汗或许已陈兵边关,祸及社稷。”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朱允?端坐龙椅,神色沉凝。他心中自有定夺,但却不愿在此刻站队太明,以免引发更大动荡。
最终,他只是淡淡道:“朱爱卿所为,朕已知晓。至于功过,待来日再论。”
这番话看似模棱两可,实则已表明态度??朱景炎依旧得宠。
王敬之等人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然而,他们并未就此罢手。
***
夜深人静,朱景炎独坐御药房偏殿,翻阅各地送来的奏报。
窗外寒风呼啸,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他知道,自己如今已成为众矢之的。昔日林清风倒台,是因他手中握有兵权、掌控朝局太久,而如今,自己也正一步步走向同样的位置。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斩敌,亦能伤己。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朱景炎微微抬头,只见陈修远缓步走入,神色凝重。
“怎么了?”朱景炎放下手中的奏折,问道。
陈修远低声道:“刚刚收到消息,有人在暗中联络前太子旧部,意图借机复辟。”
朱景炎眉头一皱:“你是说……建文帝?”
陈修远点头:“虽然陛下已经登基多年,但仍有部分旧臣心存怀念,尤其是那些曾在建文年间任职的大臣,对当今局势多有不满。如今你势大权重,这些人恐怕已经开始另寻靠山。”
朱景炎沉默片刻,缓缓道:“看来,这盘棋,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陈修远叹了口气:“你若想稳住局势,就必须尽快做出抉择。是继续扶持陛下,还是另作打算?”
朱景炎目光微冷:“我从未想过要背叛陛下。但我也明白,若我不做点什么,迟早会被人取代。”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宫墙上的积雪,语气坚定:“既然他们想动我,那就让他们看看,我是否真的那么好动。”
***
翌日清晨,朱景炎便上奏请旨,请求彻查朝中潜藏的异心之人,并提议设立“风宪司”,专门负责监察百官言行,以防奸佞作乱。
此奏一出,满朝哗然。
许多老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形同特务治国,有违祖制。更有甚者,指责朱景炎欲效仿锦衣卫,以酷吏手段控制朝堂。
朱允?并未立刻批复,而是将此事搁置数日,命内阁大学士商议后再定。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封密信悄然送至朱景炎手中。
信中写道:
>“朱大人,王敬之近日频繁出入东宫,似与太子私交甚密。另有传闻,太子身边已有幕僚建议其提前监国,以分陛下之忧。”
>
>“请大人警惕,切莫让局势失控。”
朱景炎看完信后,脸色阴沉。
他终于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不只是那些表面反对他的老臣,还有那隐藏在东宫背后的影子。
***
几日后,皇帝召朱景炎入宫议事。
御书房内,气氛比往日更为凝重。
朱允?端坐案前,神情复杂地看着朱景炎:“你提出的‘风宪司’一事,朕已思虑多日。你说,若设此司,如何确保不会滥用职权?”
朱景炎拱手答道:“陛下放心,臣已拟定章程,风宪司只监察朝中五品以上官员,且所有调查必须经陛下亲批方可进行。此外,风宪司设三名副使,分别由兵部、刑部、都察院各选一人担任,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独大。”
朱允?听后,微微颔首:“如此安排,倒是可行。”
他顿了顿,忽然问道:“朕听闻,近来有人在背后议论你欲图不轨,你可曾听说?”
朱景炎神色不变,坦然答道:“臣有所耳闻。但臣问心无愧,所作所为皆为大明江山社稷。若陛下不信,臣愿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乡野。”
朱允?看着他,良久未语。
最终,他轻轻叹息一声:“罢了,朕信你。风宪司之事,准你所奏。”
朱景炎叩首谢恩,心中却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真正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
风宪司成立之后,短短数月之内,便查处十余起贪腐案,牵涉多名地方大员。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新。
与此同时,朱景炎也开始逐步清理那些仍在暗中活动的旧势力残余。
王敬之被查出私通前太子旧部,遭贬谪岭南;李怀安则因贪墨军饷,被革职查办。
昔日林清风的亲信幕僚,也被一一揪出,或杀或流,震慑四方。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
太子突然病重,昏迷不醒。
据御医诊断,太子体内竟有慢性毒物残留,疑似长期服药所致。
此事一出,朝堂震动。
朱景炎第一时间赶往东宫探视,发现太子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显然病情极为严重。
他立刻下令封锁东宫,并彻查太子身边的侍从与膳食来源。
不久后,一名小太监在严刑拷打之下招认:太子中毒,系其贴身侍读张承义所为。而张承义,正是王敬之的门生。
朱景炎当即下令将其缉拿归案,并亲自审讯。
面对证据,张承义低头认罪,声称自己是受王敬之指使,欲通过下毒逼迫太子早日监国,以对抗朱景炎。
此案一出,举国哗然。
朱允?震怒,下令将张承义处死,并废除太子监国之议,同时彻底清洗东宫旧臣。
至此,朱景炎终于完成了对朝堂的全面掌控。
但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头。
权力的漩涡,一旦踏入,便再无退路。
风雪依旧,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积雪未化。
朱景炎站在御药房门前,望向远方,眼神坚定如初。
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而他,已准备好迎接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