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百九十三章密信引祸端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五百九十三章密信引祸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北唐启丰十四年春,枢密院的铜制兽首衔环门环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庭院的寂静,文书官抱着一摞卷宗疾步而入,怀中还夹着一封不起眼的素白信封。
    “启禀诸位大人,今早有人将此信投至枢密院角门。”文书官将信呈至主位的枢密使裴砚案前,声音不自觉地发颤。这一年来,边境战事吃紧,北唐与周的冲突不断升级,枢密院内气氛本就凝重如铅。
    裴砚眉头微蹙,展开信纸。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如雷:“北唐朝堂有叛臣通敌,枢密院亦有其爪牙,望大人彻查。”落款处仅有一枚模糊的火焰印记,未留姓名。
    “荒谬!”右枢密使陈恪猛地拍案而起,震得案上茶盏中的茶水泼洒而出,“此等匿名信,分明是有心人故意扰乱朝纲!”他目光扫过众人,眼中满是警惕,“说不定就是周人使的离间计!”
    左枢密使王肃却抚着山羊胡,若有所思:“陈大人此言差矣。自虎牢关之战后,周军虽暂退,但边境暗流涌动。这封信虽无凭据,却也不得不防。”他看向裴砚,“裴大人,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裴砚将信折好,收入袖中,沉声道:“王大人所言极是。即日起,枢密院上下严密戒备,来往文书需加倍核查。但此事暂不可外传,以免引起朝局动荡。”
    然而,密信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三日后,早朝之上,御史中丞李严突然出列,手持弹劾奏折:“陛下!臣听闻枢密院收到通敌密信,却隐匿不报。如此渎职之举,望陛下彻查!”
    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北唐皇帝李昭面色阴沉,目光如炬地盯着下方的裴砚:“裴卿,可有此事?”
    裴砚从容出列,行礼道:“陛下,确有此事。但密信匿名,内容未经查实,臣等恐贸然声张会动摇军心,故暂未奏明。”他从袖中取出密信,交由内侍呈给皇帝,“臣已着手调查,定会给陛下一个交代。”
    皇帝展开密信,脸色愈发难看。他将信狠狠摔在地上:“通敌叛国,此乃大罪!裴砚,朕命你三日内查出真相,若有包庇,定不轻饶!”
    退朝后,裴砚返回枢密院,立刻召集心腹。“大人,李严突然弹劾,此事蹊跷。”谋士沈砚分析道,“他与陈恪大人素来不和,此番怕是想借题发挥,打压陈恪一党。”
    裴砚揉了揉眉心,疲惫道:“无论幕后黑手是谁,我们必须先找到证据。沈砚,你暗中调查枢密院近期与外界往来频繁之人;张将军,加强枢密院守卫,防止有人销毁证据。”
    就在裴砚紧锣密鼓调查时,边境再次传来急报:周军在北唐西北边境集结,似有进犯之势。裴砚心中一沉,他隐隐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周军大营内,主将萧凛正把玩着一枚与密信上相同的火焰印记玉佩,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北唐朝堂,终于乱起来了。”他看向谋士:“派人通知北唐的‘内应’,加快行动。等他们自相残杀得差不多,就是我们挥师南下之时。”
    北唐都城内,裴砚的调查陷入僵局。三日期限将至,却毫无头绪。陈恪因被怀疑,在朝堂上处处受敌,愤而请辞。裴砚知道,若再查不出真相,不仅朝堂会陷入混乱,边境防线也将岌岌可危。
    “大人!”沈砚匆匆赶来,神色激动,“我们抓到一个枢密院的小吏,他承认曾替人传递过密信!”
    裴砚立刻提审小吏。在严刑拷打下,小吏招认:“是……是御史台的人让我做的。他们说,只要将密信送到枢密院,就给我黄金百两。”
    裴砚心中一震,没想到此事竟牵扯到御史台。他立刻进宫面圣,将调查结果奏明。皇帝大怒,下令彻查御史台。然而,就在调查人员赶到御史台时,却发现相关人等早已畏罪自杀,线索再次中断。
    北唐广德五年夏,蝉鸣聒噪地穿透枢密院朱漆长廊。陈远握着刚拟定的边防军饷调配文书,脚步轻快地走向正厅,却迎面撞上匆匆赶来的枢密使裴砚。
    “陈参军,陛下紧急召见,命你即刻入宫。”裴砚神色凝重,目光扫过陈远怀中的文书,“今日早朝,御史中丞陈修文弹劾你私通敌国,贪墨军饷。”
    陈远如遭雷击,手中文书散落一地。他不过是枢密院一个五品参军,负责整理军事情报,向来兢兢业业,怎会突然被扣上如此重罪?“大人,这是污蔑!”他声音发颤,“定是有人蓄意陷害!”
    裴砚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信你。但此刻陛下震怒,你务必冷静应对。”
    皇宫太极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陈修文身着绯色官服,站在殿下,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年逾五旬,面容清瘦,两撇八字胡随着话语微微颤动:“陛下,臣有确凿证据!陈远暗中与周商往来密切,上月更是私吞西北军饷三千两白银!”说着,他呈上一叠书信和账册。
    皇帝李恪猛地将奏章摔在龙案上,震得玉玺都微微晃动:“陈远,你作何解释?”
    陈远扑通跪地,额头贴地:“陛下明鉴!这些所谓证据皆是伪造!臣对北唐忠心耿耿,绝无通敌叛国之举!”
    “哼!”陈修文冷笑道,“人证物证俱在,陈远还想狡辩?臣已查明,与陈远勾结的周商名叫林安,此刻就在城外悦来客栈!”
    皇帝眼神一凛:“来人,速将林安带来!”
    半个时辰后,林安被押解至殿前。他浑身颤抖,面对陈修文的逼问,支支吾吾地承认了与陈远“合谋”的罪行。陈远只觉眼前一黑,满心绝望。他从未见过此人,却不知对方为何要如此陷害自己。
    “拖下去,打入天牢!”皇帝怒不可遏,“三日后午时,菜市口问斩!”
    陈远被侍卫粗暴地拖走,他回头望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大声喊道:“陛下!请给臣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然而,回应他的只有沉重的殿门关闭声。
    天牢内,潮湿阴暗,腐臭的气息令人作呕。陈远蜷缩在角落,望着铁窗外狭小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自己寒窗苦读多年,一心只为报效国家,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陈参军。”黑暗中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陈远警觉地起身,只见隔壁牢房里,一个面容沧桑的老者正看着他,“我是刑部的老狱卒,在这里待了二十年。你这案子,透着蹊跷。”
    陈远心中一动,凑近铁栏杆:“老人家,您看出什么了?”
    老者压低声音:“那林安,半月前就被陈修文的人带进了天牢。我亲耳听到他们商议,要找个替罪羊,扳倒枢密院的人。”
    陈远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那您能否为我作证?”
    老者叹了口气:“我若出面,也是死路一条。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线索。林安有个妹妹,在城东的绣坊做工。或许她知道些什么。”
    陈远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但他被困在天牢,如何才能联系上林安的妹妹?就在这时,天牢外传来一阵喧哗声。“陈参军,裴大人来看你了。”狱卒打开牢门。
    裴砚快步走进来,手中提着食盒:“先吃点东西。”他示意狱卒退下,低声道:“我已派人暗中调查,但陈修文早有准备,一时难以找到破绽。你可有什么线索?”
    陈远将老者的话告诉裴砚。裴砚沉思片刻:“我会派人去绣坊。你自己也要小心,陈修文恐怕不会让你活着走出天牢。”
    果然,当夜,几名黑衣杀手潜入天牢,想要杀陈远灭口。幸好裴砚早有防备,安排的侍卫及时赶到,将杀手击退。
    与此同时,裴砚派去的人在绣坊找到了林安的妹妹林悦。林悦听闻哥哥的所作所为,泪流满面:“官爷,我哥是被逼的!陈修文的人抓了我,威胁我哥,若不按他们说的做,就杀了我!”
    裴砚得到消息后,立刻进宫面见皇帝。然而,陈修文却早有准备。他拿出更多“证据”,甚至找来几个“证人”,坚称陈远罪大恶极。皇帝陷入犹豫,最终决定维持原判。
    陈远得知消息后,万念俱灰。但就在行刑前一日,事情突然出现转机。一个神秘人悄悄给陈远送来了一封信,信中写着:“明日行刑时,留意刽子手的刀。”
    陈远虽不明白其中含义,但还是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次日,菜市口人山人海。陈远被押上刑场,他望着远处陈修文得意的脸,心中满是不甘。
    “时辰已到,行刑!”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大刀,向陈远砍去。千钧一发之际,陈远突然侧身一躲,大刀砍在他身旁的木桩上。众人定睛一看,那刀刃上竟刻着“陈府专用”四个字!
    陈远趁机大喊:“陛下!这把刀是陈修文府上之物!他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皇帝坐在看台上,脸色阴沉。他立刻下令暂停行刑,将陈远、陈修文等人一并带回皇宫审问。
    在铁证面前,陈修文终于无法抵赖。原来,他与枢密使裴砚一直政见不合,想要借此机会扳倒裴砚一派。而陈远,不过是他选中的一枚棋子。
    皇帝大怒,下令将陈修**职查办,打入天牢。陈远沉冤得雪,官复原职。经此一事,他看清了朝堂的黑暗与险恶,但也更加坚定了为北唐效力的决心。
    而那个神秘人,陈远始终未能找到。但他知道,在这错综复杂的朝堂中,或许还有许多像神秘人这样心怀正义的人,在暗中守护着北唐的安宁。
    裴砚意识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局。幕后黑手不仅想离间枢密院,还想借此削弱朝堂势力。他决定改变策略,从边境入手。或许,答案就藏在周军的异动之中。
    裴砚亲自前往西北边境,与守将商议防务。在查看军粮调配记录时,他发现了异常:近三个月来,运往西北的粮草数量与实际消耗相差巨大。“有人在贪污军粮!”裴砚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而且,能在粮草调配中动手脚,此人官位必定不低。”
    经过一番明察暗访,裴砚锁定了目标——户部侍郎赵元。此人表面上清廉正直,实则暗中与周商勾结,倒卖军粮。裴砚派人秘密收集证据,同时设下圈套,引赵元上钩。
    一日,裴砚故意放出消息,称有一批新的军粮将运往西北。赵元果然中计,派人在半路设伏,企图拦截。裴砚早已埋伏好军队,将赵元的人一网打尽。
    面对如山的铁证,赵元不得不认罪。他供出,匿名信一事也是他与御史台某人合谋,目的是扰乱北唐朝政,为周军进攻创造机会。
    裴砚将赵元押解回京,面见皇帝。皇帝怒不可遏,下令将赵元及相关人等斩首示众。朝堂上的风波终于平息,但裴砚知道,危机并未解除。
    “陛下,赵元虽已伏法,但周军虎视眈眈,我们必须加强边境防御。”裴砚奏道,“臣愿亲率大军,镇守西北。”
    皇帝看着裴砚,眼中满是欣慰:“裴卿忠心为国,朕心甚慰。准奏!西北边境就交给你了。”
    裴砚领命后,立刻奔赴西北。他重新整顿军务,加固城防,同时派人深入周境,刺探情报。在他的努力下,西北边境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
    然而,周军却迟迟没有动静。裴砚知道,萧凛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在酝酿更大的阴谋。果然,不久后,周军突然兵分三路,从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北唐。
    裴砚临危不乱,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在他的带领下,北唐军多次击退周军的进攻。但周军人数众多,北唐军渐渐有些力不从心。
    就在这危急时刻,裴砚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西南防线有诈,速撤。”落款同样是那枚火焰印记。裴砚心中一惊,他决定冒险一试,下令西南守军后撤。
    果然,周军在西南防线设下了埋伏。若不是这封信,北唐军必将损失惨重。裴砚开始怀疑,这个神秘人究竟是谁?他为何要帮助北唐?
    带着这些疑问,裴砚继续指挥战斗。在与周军的交锋中,他逐渐摸清了对方的战术。他决定将计就计,引诱周军深入,然后围而歼之。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北唐军终于大获全胜。周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战后,裴砚开始调查神秘来信的事。他派人四处寻找线索,终于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一个曾经在周军大营当过杂役的老人。
    老人告诉裴砚,他曾见过一个神秘人,此人经常与萧凛密谈,而且他的身上就有一枚火焰印记的玉佩。裴砚心中一震,他意识到,这个神秘人很可能是周军内部的反对势力,或者是与萧凛有仇的人。
    裴砚继续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神秘人的身份。原来,他是周皇的弟弟,因不满萧凛独揽大权,暗中与北唐联系,想要借此机会扳倒萧凛。
    裴砚得知真相后,心中感慨万千。这场因密信引发的祸端,不仅让北唐经历了朝堂动荡、边境危机,也让他看清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但他也因此结识了神秘盟友,为北唐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战后,裴砚回到都城,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北唐与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他开始着手整顿朝堂,加强军队建设,为北唐的长治久安做准备。
    而那枚神秘的火焰印记,也成为了裴砚心中一个未解的谜团。他不知道,这个印记还会引发怎样的故事,又会给北唐带来怎样的命运。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守护北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