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25章 保守一点吧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1225章 保守一点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杨平计划将自己的精力暂时聚焦在肿瘤治疗当面,将K疗法一些关键技术攻克后,他再转移到其它领域的研究。
    因为现在杨平自己的科研基金实力雄厚,所以他并不需要国家划拨的资金,这样可以为国家节省很多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给到更多其它研究课题上。
    科学技术的研究应该多中心化,这样才能蓬勃发展,只有百花齐放,各自研究各自的课题,这样才能很很快发展。创新必须是多中心的发展。
    因为原始创新的失败率非常高,只有各自的研究不同,最终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大家的研究趋同,一旦失败,便没有调转船头的可能性。
    下午实验室的讨论,杨平入场参加,这次会议的内容是逃跑K疗法下一步的计划,研究重心是继续提高K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还是转移到寻找更多的K因子。
    当然,这只是重心,并不是说如果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寻找更多的K因子就会放弃提高K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只是人力分布的倾斜不同,毕竟现在实验室的团队人数还不够多,等到有一天,如果实验室有超过一万人的时候,
    那时候可以很多课题同时开花,目前还必须聚焦于一个重心。
    实验室的研究员经过几次招聘,现在加起来才一百多人,一百多人坐在会议室里看起来也还有点规模。
    大家比较兴奋,尽头很大,K疗法的成功让他们的自信心也爆棚,唐顺作为医学科学院的秘书率先发言:“这次会议让大家讨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管想法是否成熟,都可以说出来,有些东西只有
    拿上台面来讨论,才能辩出对错。”
    “K疗法从立项到现在大家有目共睹,整个研究过程虽然有一些小波折,总的来说还是非常顺利,在大方向上从来没有偏差,更不要说出错,在重大课题上这种方向的清醒性非常罕见,下一步我建议在继续提高K疗法的效果和
    安全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开发更多的K因子,将K疗法的适应范围扩大,目前扩大横向扩大适应范围比起纵向提高效果和安全性更重要,K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已经非常好,即使要提高也是在一二三期临床实验之后,等它的
    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我们现在人手总共才一百多人,每个实验室也就大约五十人,目前团队还有干细胞课题研究,所以无法分散出更多的精力做其它事情,我们必须进行聚焦,也只能聚焦。”
    唐顺说出自己想法,他相信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原始创新要求研究者必须充满激情,这种对科学的激情才是持续的驱动力。
    “我同意唐博士的意见,K疗法针对骨肉瘤等少数肿瘤的治疗目前效果和安全性已经非常好,我们没必要再投入巨大的精力,后面依据临床试验暴露的问题再进行完善提高,只需要组建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完全可以应付,其他
    人可以投入到新的K因子的寻找。”陆小路的想法和唐顺差不多。
    杨平最讨厌会议,以前医院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他从来不参加,当然,病例讨论他肯定会参加。这种例行会议他参加,不过暂时也不会发言,他往往只是在最后发言,起到压轴的作用。
    唐顺和陆小路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暂时让他休息,哪怕眯着眼睛休息也不会去打扰他,大家知道,教授闭目养神的时候就是在思考的时候。
    杨平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其实他在系统空间思考,即使短短的一瞬间,在系统空间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开会这么一会,只要没人打扰他,他可以在里面思考很久,做很多事情。
    “我觉得转移工作重心没有什么疑问吧,大家都是这样的想,关键的问题是下一步研究计划究竟预定需要多久,虽然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测,但是这是科研,必须带有强烈的计划性,哪怕最后计划是错误的,需要推倒重
    来,我们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计划。”有一个博士说道。
    大家纷纷表示认同,唐顺和陆小路看了了闭目养神的杨平,他没有发言就是默认,如果有不同意见此时一定会睁开眼睛发言,杨教授没有说话,他们不好去打扰他。
    其实大家几乎没有人反对唐顺和陆小路的意见,因为所有人在K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铆足劲要寻找新的K因子,对K因子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K疗法的适应范围。
    如果真的可以破解K因子本身的奥秘,继续提高K疗法的效果也会再次得到提高,依靠各种修修补补已经很难将效果往上再提,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大家的争论焦点在下一个计划究竟预定为多长时间,五年?十年?从目前国际其它顶尖实验室的经验来看,的确,寻找新的K因子的过程必须是以五年十年为跨度的课题,可是K疗法本身如果放在其它任何世界顶级实验室,
    就算运气好能够成功,恐怕没有是十年二十年不行,但是在三博研究所,居然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获得成功,所以这个计划时间大家谁也不敢确定。
    如果时间定得太短,以后还有没有现在的运气,毕竟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候经常会走进死胡同。
    唐顺也思考过这件事情,如果抛开运气,按照正常的经验来设定,这种课题可能需要十年才行,定位五年算是比较激进,杨教授向来比较激进,所以这样平衡起来,下一步以五年为跨度,虽然K疗法的整个研发周期才一年
    多,但是不能以K疗法做参照,K疗法实在太顺利了,唐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顺利的研究,居然在方向上没有任何偏差。
    他知道这归功于杨教授对科研方向的强大方向感,但是唐顺也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很难说,有时候有运气,有时候有杨教授的直觉,不管是什么原因,不可能每次方向会这么精准,这不符合逻辑。
    “五年?”陆小路说,“会不会太激进?“
    唐顺解释道:“K疗法只用了一年多,对K因子的深入研究与寻找新的K因子用五年时间不算是太激进。”
    如果按照常识,这种课题肯定不会说五年,这种课题放在哪个国家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的天才级科研者花费十余年时间。
    例如,英国人弗莱明1928年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板培养皿中发现,在污染的青霉菌周围居然没有葡萄球菌生长,而是形成一个奇怪的无菌圈。
    弗莱明认为这是由于青霉菌分泌一种能够杀死葡萄球菌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他把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
    但是,弗莱明仅仅只是发现青霉素而已。后来有研究者推测,既然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就有可能杀死能使人致病的其它细菌,这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
    直到1940年,英国的病理学家佛罗理和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创立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
    随后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青霉素杀死了这个败血症体内的细菌,使当时无法治疗的败血症病人恢复健康。
    青霉素的发现到临床应用,整整花了十二年时间。
    而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已经是1945年的事情,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造成大量伤员,急需大量的青霉素进行救治。这种特殊的形势促使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对青霉素的制造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945
    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可是K因子的发现其实与青霉素的发现非常相似,也是杨平在一次意外中发现,可是K因子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效率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杨教授一个人完成了无数人参与的过程,他需要经历无数次精准的判断,一次也不能出错,一次也不能拖延,这样才能做到用十年多时间完成需要十余年才能完成的壮举。
    唐顺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这是怎样一种能力,他平时经常与杨平相处不觉得异样,现在细心想起来,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天才中的天才,这种对科研方向的判断能力和对科研实践的执行能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唐顺
    自认为已经见过世界上众多顶尖的科学家,没一个人可以与杨教授相比,这些学者与杨教授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与皓月。
    “或许用不了五年!”唐顺补充一句,因为五年的计算,他是不敢将K疗法的研究经验作参照,实在不敢这样参照。
    “用不了五年?”陆小路挺惊讶的,感觉今天唐顺说话有点飘忽不定。
    陆小路加入杨平的团队时间不久,他对杨平这种恐怖的能力的体会没有唐顺深是自然的,因为他过来的时候,K疗法已经经过开始阶段,进入了应用阶段。
    “我们还是问问教授吧?”唐顺突然觉得,讨论已经不重要,教授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其它人意见只能作参考。
    有时候,唐顺相信团队的力量,但是更多的时候他相信天才的力量,尤其在科学发展史上,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力量一直是形形色色的天才,而不是普通人组成的团队。
    在数学上,一个高斯的作用可以超过无数平凡的数学研究者的作用,每一个学科都是如此。
    众多的博士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用五年时间来完成这种课题太过天真,有人认为参照K疗法的进度用不了五年,还有人认为K疗法带有极强的运气性,不能作为常规参照,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意见各不相同,各自都
    有自己的理由。
    唐顺朝着杨平望去,他还是闭目养神,唐顺已经习惯杨教授这个嗜好,他不敢去打扰。他看了看陆小路,小路明白唐顺的意思。
    他们心照不宣:“等一会吧。”等杨教授自己睁开眼睛。
    反正这些博士们还在议论,让他们去议论,等杨教授睁开眼睛再问问杨教授究竟需要预定多少时间,这样唐顺好做规划,资金、人才等等,都要具备计划性。
    大约十分钟后,杨平终于睁开了眼睛,唐顺立即抓住机会:“杨教授,你看我们下一步研究计划需要预计多长时间?”
    多少时间?杨平想了想说:“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不要太急躁,将时间拉长一点,一年时间吧。”
    一年时间?还是保守一点?唐顺以为自己耳朵有毛病呢。
    “教授说一年?”唐顺向身旁的小路求证。
    陆小路点点头:“好像是这么说的。”他也不敢确定,一年时间实在太出人意料。
    果然教授不走寻常路,唐顺本来还想问问,但是看着杨平脸上那种强大的自信,回想起每次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教授总是能够做出极其精准的判断。
    比如思思出现脑水肿的时候,杨教授果断地提出开颅手术来预防脑疝,大家当时都有疑惑,觉得杨教授实在太激进,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杨教授是正确的,如果不是他果断做出决定,思思一定会因为脑疝死亡。
    想得越多,唐顺越是觉得杨平是神人,他居然每次面临纷繁复杂的困难时,总是能够穿透迷雾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极其精准的判断。
    唐顺觉得自己不应质疑天才的判断,于是说:“好的,我们预定为一年,所有的安排都按照一年的计划来安排。”
    在杨平看来,再长时间就是浪费,绝对不能做出五年的计划,实在是太磨人了,哪有花这么长时间来做一个课题。要不是现实中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他还会更快。
    但是没办法,现实中无论怎么快,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你总不能快进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