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36章白云湖的数字吓死人
于大富答道:「回皇上的话,那是两间杂屋,一间大致是用来放农具丶柴火丶蜂窝煤。我们农场有蜂窝煤厂,每年分几次从河南或者滦州运几火车皮的煤回来,然后在蜂窝煤厂用机器压制成蜂窝煤,卖得比济南城要便宜,会沿着固定路线,定期送到各家各户。
一般都是放在外面那间杂物房里。
里面那间杂物房,一般放玉米土豆红薯等杂粮。我们白云湖农场一带,未开垦的荒地还有一部分,场部鼓励职工利用农闲时间去开垦,种植杂粮。
按照司农寺和户部的部令,这些土地无条件归开垦农户经营五十年,全免赋税五年」
参观完这户人家,又去了不远处另外一家,那户人家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身体硬朗,其中一位还架着楼梯,去院子杂物房顶晒玉米。
看到于大富带着朱翊钧一行人来参观还十分高兴,听到是万历圣天子御驾亲临他们家,激动兴奋,跪倒在地上要磕头,朱翊钧连忙叫人扶起他们。
「万历新朝新规矩,不必磕头了。而且你们年过七旬,国朝从太祖皇帝就传下规矩,古稀老人不必行礼。」
朱翊钧在老汉的引领下,在家里参观了一圈,然后在院子里摆上长条凳丶马扎,围坐了一圈。
朱轩妮带着弟弟妹妹,跑到后面的一片树林里玩耍去了,自有随从侍卫去保护他们。
「老汉你贵姓?」
「回皇上的话,草民姓孟。」
孟老汉年纪很大,但是头脑很清楚,听力也不错,没有已读乱回。
「你高寿。」
「草民七十有九。」
「你是有福之人啊。难得啊。」
孟老汉咧开嘴笑,牙齿缺了大半,难怪刚才说话漏风。
「你有几儿几女?」
「回皇上的话,草民跟婆娘生了四男三女,活到成年的只有两男一女。现在他们也都当了爷爷辈,儿子们都分家了。」
「那你现在跟谁住?」
「跟老大一家住。他有两儿一女,也都成家,现在帮忙带着二儿子的儿女,也是草民的第三个重孙和第二个重孙女。」
「好啊,四世同堂,何其难得。孟老汉,万历新时代,只要他们孝顺,生儿生女都一样。」
孟老汉连连点头:「皇上的话肯定没错,只要孝顺,生儿生女都一样。前两年,我家婆娘突然生病,住进了农场卫生院,多亏了闺女忙前忙后。」
「你儿女都在农场?」
「都在。我跟大儿子在第六队,老二在第一队,女儿女婿在第十队。都不远,就是老二家要摇着船穿过这片湖。」
「那就好,孟老汉,你原籍哪里?」
「回皇上的话,草民原籍兖州宁阳县,说是孟圣人的后裔,可惜隔得太远,连宗族谱都上不了。
草民三代都是曲阜孔府的佃户,到了老汉这一辈,终于在这白云湖有了自己的地。草民一家老小,天天给皇上你烧高香,祝你万寿无疆啊!」
刚才在他家堂屋也看到了,神龛上方也是一张朱翊钧的彩色画像,上着有香。
朱翊钧笑着摆了摆手:「世人那有活一万年的,不过朕谢谢你们了。」
继续又问:「你们一般种什麽庄稼?」
「回皇上的话,我们农场水源充足,一半的田地种得都是水稻,另一半靠得远的,种的是小麦。
水稻田可以抢种一茬油菜,现在大家在地里忙着种油菜。其馀犄角旮旯,以及新开荒的田地,种玉米丶土豆和红薯。
这些都是皇上你从海外给咱们找回来的好宝贝啊,种下去不用怎麽管,抗旱抗寒,收成还不不少。尤其是土豆红薯,一锄头下去,我的乖乖,满地都是。
要不然大家都说我们这几辈人是撞到大运,遇到了圣天子,过上好日子了。」
「那你们还养猪丶鸡鸭和鱼吗?」
「养。
以前各家各户单独养,但是太辛苦了。
万历七年,第三队出了个能人,统一在队里养,各家各户平摊钱粮。
选好的猪种,盖砖瓦猪棚,再选精细人当饲养员,还时常去济南农科所找养猪的技术员,来给指导。
一年下来,第三队养了四百多头猪,头头体肥膘壮。每家每户分了一头过个肥年不说,其馀的都卖给供销社,每家每户还分了一大笔钱。
其它队一看,这是好事,都学着模样,于是各队都有自己的养猪场。」
孟老汉很健谈,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养鸡场是农场办的,一年好像能出两三千只鸡,据说德州扒鸡,用的就是俺们白云湖养鸡场的鸡。
每天还出几千鸡蛋,专门卖到济南城。
鸭子就只有第十丶十一和十二生产队养,养得不多,只有几百只。专门用来吃稻田里的害虫,前年闹蝗虫,这些鸭子立下大功,后来农场每年都要养上几百只」
孟老汉不愧是白云湖农场第一批职工,各种情况张口就来,仿佛装在他的肚子里。
又攀谈了半个小时,朱翊钧叫人留下六匹上海牡丹牌花布,起身告辞,继续巡视。
十一点左右,有农妇先回家做午饭,朱翊钧随即选了几家,「突击」检查,验证了一番,发现虽有安排,但情况大致都属实。
站在一处路口草坪上,朱翊钧环视一圈,转头对于大富等农场丶农垦局人员说。
「你们白云湖农场去年盈利十八万七千六百七十圆,按照定制,百分之二十上缴农垦局,百分之三十留作农场运作,馀下百分之五十分发给每家每户。
你们白云湖农场共计一千六百七十六户,每家每户平均分得盈利五十六圆。
滦州沪州和天津厂矿企业,熟练工人一年薪水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圆,足以养活一家,等于是一家的收入。
如果是双职工,一年薪水可达一百二十圆到两百圆,也等于是一家的收入。
远远高出白云湖农场每家只有五十六圆的年收入,但是白云湖农场职工自己种地,集体养猪,有稻米小麦粮食吃,有菜籽油吃,有青菜萝卜和猪肉吃。
厂矿工人却什麽都要买,不过农产品由厂子和制造局集团集体采购,价格相对市面上要便宜,但是每天人吃马嚼,耗费不少,其实生活压力不比你们小。
他们唯一的优势,可能是买工业品有内部价,比你们要优惠」
于大富丶副场长和王学诚等农场人员,以及农垦局人员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早就耳闻过皇上最精明不过,现在终于见到了。
你见过哪朝哪代的皇帝,跟你把百姓们家家户户收入丶生活支出的帐算得清清楚楚。
可是他们心里又忍不住涌出一种感动,只有把社稷百姓放在心上的皇帝,才会把这些繁琐的数据和信息记在心里,然后脱口而出。
天子圣明,才有群臣贤良。
君圣臣贤,才有这万历朝远超历朝历代的煌煌盛世。
朱翊钧扳着手指把帐算完,这才对于大富等人说:「帐算清楚,朕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百姓粮仓是满的,面无饥色,体无裸露,老有所养,幼有所抚,你们,还有你们」
朱翊钧不客气地指着于大富丶副场长丶农垦局局长丶副局长,还有王宗载和陈大科,
「你们这些地方官,算是称职。」
众人连忙站起来,拱手齐声道:「臣等惶恐,有负圣恩。」
「好了,白云湖,你们都算合格了。」
众臣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在心里长舒一口气。
中午十三点多回到场部食堂,大家吃了一顿农家乐。
米是去年收的,猪是昨天杀的,菜是早上摘的,厨子是现调的,一套鲁菜做出来,每桌六菜一汤。
朱翊钧和四位皇子皇女一桌,其馀的六人一桌,咔咔猛乾饭。
大家东颠西跑,累了一上午,都饿了。
精力旺盛的朱轩妮早就换了一身衣服,大口嚼着米饭说:「父皇,白云湖的米饭,别有滋味,跟吉林黑水的大米有几分像,也跟苏北的米像。
还有这猪肉,滋滋香,还有这青菜,吃起来有甜味」
朱翊钧抬起头回答了一句:「赶紧吃,要不然你想吃的肉片,全被老二和老四吃完了。」
朱轩妮看了一眼在埋头苦干的朱常浩丶朱常瀚,叫了一声:「失策!吃完了再说。」
吃完饭,朱翊钧叫上王学诚丶于大富丶副场长丶农垦局局长丶副局长,还有王宗载丶陈大科,以及徐贞明丶张四维丶潘应龙三人,召开了一个小范围座谈会,其馀的去场部招待所暂时休息。
「说一说,你们去年十八万七千六百七十圆的盈利是怎麽来的?」朱翊钧指着于大富说。
「臣遵旨。皇上,我们白云湖两大特产,一是稻米,二是鱼。
稻米在山东中原吃的人不多,卖的商家也不多,但是济南城丶济宁丶德州丶临清等要津大城,还是有不少人爱吃大米。
我们白云湖的稻米,得天独厚,卖得很好。
每年秋收还没到,济南丶德州等地的粮商就在场部门口等着。
我们白云湖农场有两万四千五百亩上好水田。
此前种的是江苏农科所培育的苏北四号稻种。只是该稻种在徐州丶淮安一带亩产五百斤左右,到了我们白云湖农场,只有四百五十斤左右。
万历七年,我们引入了北京农科总院研制的渤海六号稻种,亩产一举突破五百二十斤。万历八年更是达到了五百九十斤,但是这两年一直稳定在五百五十斤左右。」
于大富有条不紊地汇报着,「我们农场去年稻米产量在十三万二千石,按新制算是六千六百吨。
上缴公粮六百六十吨,其馀留存百姓家里,平均每户三点五四吨,我们哪可能吃得了这麽多稻米。」
朱翊钧笑着答:「没错,你们吃的是小麦。」
「是的皇上,我们白云湖农场还有两万三千七百亩半旱地,种植北京农科总院的穗花四号小麦种,亩产可达一百七十斤,去年收小麦两千零一十吨。
上缴公粮一百五十二吨,其馀留存百姓家,平均每家一点一吨小麦。
我们农场每家每户,少则五人,多则七人。就算七口人,平均一年有三百斤麦子吃,有老有小,完全足够吃了。」
于大富早就被交代过,皇上最喜欢用数字说话,他早早做好了准备,把相关数据连夜背了一遍。
刚才田头路口,朱翊钧的那番话,各种数据张口就来,把于大富吓了一跳,趁着吃饭的时候,躲到角落又背了一遍。
徐贞明丶王宗载和陈大科却被于大富报出的数字吓了一大跳。
王宗载和陈大科面面相觑,济南一带的百姓,尤其是附近县的农民,都说白云湖农场的人,过得都是神仙日子。
今天听了这个数字,换做神仙都不做啊!
徐贞明双眼噙着泪光,捋着胡须,强按着心里的激动。
天子圣明,行此良法,百姓大幸啊!
朱翊钧哈哈一笑,接着问于大富:「那你们怎麽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