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935章 白云湖农家乐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935章 白云湖农家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35章白云湖农家乐
    朱翊钧甩了甩手,「走,随便找一户农场职工,去他家里坐坐。」
    于大富上前说:「皇上,现在正是农忙时节,老老少少的职工们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一般少有人。
    臣选了两户人家,有七旬老人留在家里。
    臣恳请皇上圣驾垂临这两家。」
    朱翊钧此前下诏,叫不必特意准备,平日怎样,今日还怎样。但是他知道这两户所谓家里有七旬老人留守者,肯定有猫腻。
    说不定把左邻右舍家里的好东西都搬到这两户人家来,两位老人待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他们的家。
    但朱翊钧不动声色,点点头,示意于大富在前面带路。
    沿着田间小路走,两边田地泥土的腥味被春水泡过,格外清新。
    前不久才刚刚冒头出来的青草丶野花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疯狂地生长。
    朱翊钧一行人,鱼贯走在这不到一米宽的泥路上,拉成长长的一列队伍。
    「二姐儿,你看这几朵花好漂亮!」
    「大哥儿,你那边的花好看,快帮我摘几朵。」
    队伍的中间,朱轩妮的声音最大,就像一只欢快的百灵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朱翊钧回头一看,朱轩妮不知从哪里拔了一撮长草,扎成一个环,上面插了许多野花,然后得意洋洋地戴在头上。
    戴上花环的朱轩妮左顾右盼,叉着腰指着朱常浩丶朱轩婉和朱常瀚说:「现在,我是你们的王。」
    三位皇子皇女笑嘻嘻地作揖,「是啊是啊,大姐儿是我们的大王。」
    左右脸色微变,朱翊钧听在耳里,却不以为然。
    不一会,后面突然传来惊呼声声,然后是朱轩婉的尖叫声,朱常浩和朱常瀚焦急的喊声,可两人的喊声里怎麽听怎麽觉得幸灾乐祸。
    「怎麽了?」朱翊钧问。
    杨金水答:「回皇上,大姐儿掉进旁边的田地里,已经被人拉了上来,只是溅了一身泥。」
    朱翊钧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这是她嚣张的代价。」
    此时传来朱轩妮的声音,「哈哈,不错不错。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我今天在这油池里打了个滚,不白来。」
    又远远地喊道。
    「父皇,我在泥地里打了个滚,算不算接地气。」
    朱翊钧头也不回地答了一句:「算你接地气了。」
    「嘻嘻,谢谢父皇。」
    一路上看到农夫们在紧张有序地忙于春耕,他们似乎被交待过,只管农忙,此外之事不要去管。
    又或者原本他们只关心农作,不关心其它。
    一行人走过,只是站在田地里抬头看了一眼,然后还是该做什麽继续忙什麽。
    在一处田路交汇处,这里有一片空旷的草坪,方圆三四十米,修了一个简易木亭,搭了四条长木条当板凳。
    朱翊钧挥挥手,「孺东公和凤磐公年纪大了,坐下来歇歇,后面的路还长着,我们不着急。」
    随从拿出随身携带的马扎,撑开后摆在亭子里面和周围,给众人就坐。
    朱翊钧坐下来后,转头说起一件大事。
    「钦天监正式颁布了新历法,《万历新大统历》,于今年正旦正式在全明遵行。
    国朝《大统历》,实则就是前元的《授时历》,以2425日为一岁,非常精准。
    国朝初年,太祖皇帝就以《授时历》为《大统历》,只是历经两三百年,日积月累,总有误差。
    嘉靖初年间,皇爷爷下诏勘误,颁布了修订版。
    隆庆年间,朕下诏钦天监彻底勘误。
    他们派出十几支天象勘测队,分至四方。
    北至北海(贝尔加湖)丶冰火洋(北冰洋),西至阿丹港(亚丁港)丶龙血树岛(索科特拉岛)丶马林(马林迪)和曼八剌(蒙巴萨),南至炎州岛丶鼎洲岛丶鼎洲岛东南的凫渚岛(塔斯尼亚岛)丶更东边的归墟岛(纽西兰),东至艮洲商州丶曜州(墨西哥)丶蓐收群岛丶巽洲带方郡。
    耗时十年,用先进的仪器在这些地方测绘天象,勘定数据,对《授时历》进行了彻底勘误,最后在万历十年制定了《新大统历》。」
    朱翊钧对徐贞明郑重交代:「历法在国朝,除了统一年岁月日时之外,更重要的跟农耕息息相关。
    但历法是死的,气候变化却无常。
    钦天监在万历三年成立天气局,万历五年与海军的气象预报局合并成新的气象局,职责就是监测各地天气,利用科技手段,分析过往数据,预测未来气象。
    摸清楚老天爷的脾气,困难重重。
    不过随着科技发展,在知道气压丶季风丶温湿度等数据后,气象监测和预报也逐渐发展,尤其是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发明更是让气象预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去年夏秋五个月,南海都司的无线电台及时向广州发送了四个台风预警电报,广州收到后,及时向广西广东丶福建和浙江传递,避免了三场重大损失。
    这次胜利,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朱翊钧语重深长地交代着:「孺东公,你在内阁负责农业这一块,气象预报建设要重视起来,它的短中长期预报,对农业至关重要啊!
    万历新时代,我们对农业的要求是不再像以前靠天吃饭,要科技兴农。
    什麽是科技兴农,不仅仅是各农科所培育优良农种,机械耕种放牧,还有气象预测,也是科技兴农重要内容之一。」
    徐贞明郑重地点点头:「皇上垂训,臣牢记在心。」
    朱翊钧站起身来,一拍双手:「好了,我们继续。」
    又走了十分钟,一行人来到另一片居住区,这里属于第六生产队。
    这里的布局跟第七生产队一样。
    于大富带着朱翊钧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六间砖瓦大屋,亮堂堂的。中间是堂屋加后屋,左边是两间套间,右边也是两间套间。
    厨房丶厕所偏搭在两边的墙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堂屋门前的院子坪地上,惬意地晒着太阳。
    看到于大富带着一行人走进来,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站起来,大声道:「于大富,你又来发慰问品了?
    带了什麽来,粮还是油?太多了,你还是给带一匹花布来吧。」
    「陈老丈,皇上南巡来你家了。」
    「南边上海的布没有了?北边天津的也行啊。」
    「我是说皇上,万岁爷,御驾亲临你家了。」
    「多少岁?老汉我今年七十六岁。」
    于大富急得满头是汗,心里埋怨下面的人怎麽找了这麽个老汉,已读乱回,谁招架得住啊。
    朱翊钧打断他的话,「没事,让老汉自己坐在这里晒太阳,我们到处看看。」
    「是,皇上。」于大富也没办法,带着朱翊钧一行人走进堂屋。
    堂屋正中间是一具神龛,中间是红色贴纸,中间书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左边写着「五岳大帝普济世人救苦救难」,右边写着「陈氏列祖列宗灵位在上」。
    神龛前搭着一块木板,上面摆着一个小铜炉,插着三炷香,已经燃完。
    神龛上方,贴着一张彩印画像。
    正是朱翊钧身穿翼善冠服装站在承天门,接受军民朝贺的画像,器宇轩昂丶挥斥八极。
    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众人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等待朱翊钧的一语定论。
    朱翊钧点点头,「想不到国朝的印刷术,发展到这个地步,彩色印刷,画质如此细腻,颜色如此鲜艳,有些神奇。」
    张四维凑上前答道:「臣听那些印刷厂的人说,主要是国朝的化学工业发展得很快,印刷颜料层出不穷,再加上精密机械研究所发明了滚筒胶印机。
    说是图案先从印版传到压印滚筒的橡皮布上,再印到纸上,印刷质量有着天壤之别,就是比较贵。
    不过再贵,用来印刷皇上的御像也是值得。就是这样,也表达不出大明万民对皇上爱戴之心的万一。」
    他管着文明建设委,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印刷,印书丶印报纸杂志丶印宣传纸
    朱翊钧看了张四维一眼,笑了笑,「凤磐公业务很熟啊,果真是尽忠职守。」
    「皇上过奖。」
    君臣一番表演,大家都知道,单位和每家每户挂贴御像,皇上同意。
    因为在此前的观念里,给生人画像可以,但是把生人的画像挂起来,多少有些忌讳。
    皇上不忌讳,那臣民们还有什麽好说的。
    杨金水丶潘应龙熟悉朱翊钧脾性的近臣们默契地对视一眼,心里有数。
    皇上这次南下巡视,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授权」,把一部分权力分授下去。
    在分权的同时,他不介意让自己的威望在万民中更高一些。
    这是皇上做事的风格,放手一部分,总能从别的地方抓回一部分来。
    跟他皇祖父,世宗皇帝一样,不是位肯吃亏的主。
    神龛画像后面的墙,左边有道门,里面是一间库房。
    里面修了一间水泥的粮仓,左边堆满了麦子。外面有两个大瓮,里面是雪白的面粉。
    「我们农场自己有四个水力磨坊,这面粉就是在那里磨的。」
    「收钱吗?」
    「肯定要收,磨坊日常维护,还有里面的工人都要开工钱。不过职工收的费用比外面的要便宜一半。」
    朱翊钧指着两瓮面粉,对王宗载和陈大科说:「王抚台,陈布政使,面粉厂大有可为。工业化生产,产量越大,成本越便宜。折算下来,比百姓们自己花钱要磨还要便宜。
    到时候他们宁可卖了一部分麦子,直接去买面粉厂的面粉,划算方便。」
    王宗载和陈大科连连点头称是。
    两瓮面粉旁边还有两缸油,都是菜籽油。还有两缸黄豆丶一缸小米
    把一间库房挤得满满的。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转出来回到堂屋,发现堂屋敞开的大门后面,停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天津自行车厂出产的野马牌七零型自行车。
    家庭条件不错,居然买得起自行车。
    再一转头,看到对面墙上贴着一排奖状,右边是小孩的。
    白云湖第一小学的期末考试年级前六名,白云湖中学万历十年下学期优秀学生。
    左边的是大人的,其中一份是万历十年年度白云湖农场先进工作者。
    再看看对面的自行车,朱翊钧问于大富:「这是年度先进工作者的奖励?」
    「是的皇上。白云湖农场比不得天津厂矿,衣食虽然无忧,但是手里的余钱肯定没有厂矿里的多,所以农场里舍得花钱买自行车的不超过五十户。
    今年正月开春,农场召开年度总结大会,特意采购了十辆天津的野马自行车,奖给去年评选出来的十位先进工作者,陈家老大就是其中一位。」
    「那他家有缝纫机吗?」
    「有的。
    皇上,在我们农场,缝纫机比自行车跟受欢迎,因为买来花布可以自己动手给家里人做衣裳,不用出去花钱请人做,或者去成衣店买。」
    于大富一边说着一边推开左边的门,里面是套间,外面房间靠前墙窗户处摆着一台缝纫机,机头收回在桌子底下,平坦的铺着一张布,比旁边的书桌矮一些,也是一张小书桌。
    靠里面墙摆着一张大床,挂着一顶大蚊帐。
    床边有扇门,里面还有一间房间。
    看样子外间是孩子们住,里间是陈老大夫妻住。
    朱翊钧在外间门口看了一眼,挥手示意大家退出来,把门关上。
    「这是人家一家的卧室,隐私之处,我们不要乱窥探。」
    于大富听了,连忙退出外间,顺手把门带上。
    院子左边,厨房的前面有两间不大的砖屋平房,木门紧锁。
    朱翊钧指着问:「这两间屋是干什麽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