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占春闱登科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熹给刘淮出的主意很简单。
    那就是打压曲阜孔氏,同时捧起儒学。
    天下士子真的担心孔家这几个老头下场如何吗?
    开什么玩笑?
    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前途,是能不能当官,是寒窗苦读十几年后,会不会被一脚踹出科举场。
    所以要安抚士子很简单。
    给他们当官的机会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给,那自然就是要科举了。
    难道还要举孝廉?不成?复兴大汉也不是这么个复兴法啊!
    可关键在于,此时山东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势力,理论上还是宋国的臣属,你这么干是不是太不给宋国面子了?
    对于刘淮的忧虑,朱熹这名在宋国官场中厮混过一圈的大儒嗤之以鼻。
    首先,刘淮留在北地是要抗金的,是要打胜仗的。
    可只要打了胜仗,自然就会有人依附,自然就会收复故土,自然就会有地方官员大户百姓前来投奔,势力只能越来越大。
    早晚得受宋国的猜忌,这是免不了的。
    与其等到除虞允文之外的宋国高官反应过来,前来打压山东,还不如趁着如今双方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多搞一点好处。
    其次,宋国的官僚系统反应十分缓慢,不会出现刘淮所担心的,今天宣布乡试的消息,明日赵宋官家与宰执就已经知晓,后日就会发动反制措施。
    更何况宋国朝廷之中主战派与主和派斗得不可开交,作为主战派的一把尖刀,刘淮的胜负直接关系着北伐中原的局势,乃至于关系着各个主战派官员的官位。
    在这种情况下,刘淮哪怕有些错误乃至于僭越,都会有人遮掩的。
    即便瞒不过虞允文这些人,也可以在表面上作敷衍。
    最后,就是山东人才选拔处于十分畸形的状态,如果不趁着船小好调头的时候予以改正,指不定之后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汉军文武中,武人自不必用多说,大部分都是起义军大浪淘沙活下来的,还有小部分是宋军或者投降的金军。
    汉军之中也有完整的赏赐与晋升体系。
    这些人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没有问题,而且也算是符合这个时代武人提拔传统。
    但是文臣就有大问题了。
    现在山东官吏大约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刘淮的节度府与魏胜的元帅府官吏,相当于中枢官员。
    一部分是地方官员,包括知州、通判、知县、县丞在内的正规官员体系。
    这些官员来源方面十分驳杂,
    有陆游、张孝祥、徐宗偃、朱熹等来出身宋国的官员;
    还有何伯求、崔蛤蟆、张丑等地方豪强;
    还有如同罗谷子、高敞等山东本地出身的官吏;
    甚至还有李通、梁肃、梁球这般金国尚书宰执一级人物。
    但这些大部分都是主动来投靠,在刘淮眼前过了一遍,历经考验,方才能登上高位。
    但关键在于,刘淮又不是百目天王,哪里能把所有人都看在眼前了呢?
    随着收复失地,现在山东两路近二十个州府,百多个县,县一级的官吏刘淮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管了,即便山东如今实行二元政治,有魏胜这个理论上的义军最高领导人协助拍板,却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吏与官之间的隔阂不存在了,为了补充地方官员,有政绩的更员跨过了那条线,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迅速引起了正统士大夫的侧目。
    小吏之所以能在地方办成事,大多数是地方强力人士,黑白两道通吃,家里还能有些家资,甚至还会有及时雨般的人物。
    这种人让他们当地主官是会出大事的。
    而且凭借封建时代的行政考核手段,也很难覆盖到吏员这种程度。
    科举大家同一张卷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有个评判标准。
    小吏干的好不好,还不是上级一句话的事情吗?
    得,又回到举孝廉上面了。
    小吏当上官员之后,再反哺家族,重新再复刻前路,直到地方上盘根错节,从寒门变成豪强,再成为世家。
    到时候再造出一个四世三公来就搞笑了。
    哪怕现在有许多人都已经认可了刘准的野心,因为他的胜利想要从明里暗里推一把,但兴复汉室可不是将汉朝的制度全都照搬回来。
    会出大事的。
    所以,以吏作官,只能是权宜之计罢了,还得要科举。
    这也是朱熹要支持刘淮僭越的原因了。
    另外,朱熹需要用科举作为工具,来传播《格物论》。他今年才三十岁,如果在宋国,最起码还得再过二十年,才能成为一代文宗,登上高位,掺和科举事务。
    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等不起。
    如果是蒙兀,女真要入主中原,成为天下之主,朱熹肯定是要想办法反抗的,可淮一个根正面红的汉家子弟,打出的又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朱熹自然要助他一臂之力了。
    有人可能会问,朱夫子难道也可能当宋国反贼吗?
    这其中自然有理由的。
    朱熹可跟陆游、魏胜等宋国死忠不同,他的思想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绝统说”。
    这是欧阳修所提出的一种历史正统论,认为正统王朝必须”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换句话来说,王朝既需要有合法性,又必须实现统一,方才可以称得上正统。
    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比如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就属于正统断绝。
    如果强行按这个标准来算,无论宋金辽西夏并立,哪个都不算是正统,现在正是乱世,正是正统断绝期。
    谁能统一天下,谁就能重拾正统,谁就是天下之主。
    如今“绝统说’虽然还没有被朱熹完善,却还是受到了广泛的推崇,更是在山东内部暗中传播的一种学说。
    朱熹此时劝刘淮开乡试,也算是符合其人学说与性格了。
    而刘淮自然也不能耗费朱熹的一番苦心,他必须趁着大胜之威,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所有事情。
    离开孔府之后,刘淮对着身边的毕再遇说道:“毕大郎,我记得令尊毕公祖籍就是兖州?”
    毕再遇正在一马以外左顾右盼,闻言连忙驱马向前:“正是如此,大郎君,我之前还回到兖州,寻过族人。”
    刘淮沉默片刻:“找到了吗?”
    毕再遇有些黯然:“我的年岁较小,家父之前也没有仔细说过家乡所在。而家父又是仓促离世,更是没了言语。北地战乱多年,再加上洪水泛滥,家乡早就不知道换了几茬人了,寻访多日,终究难以找到故乡。”
    刘淮叹了口气,只能劝道:“毕大郎,你还年轻,终究还是能找到的。你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吧?”
    “禀大郎君,再过一个月,就到十六虚岁了。”
    毕再遇身材高大,在经历数场大战后,脸上也褪去了稚气,尤其在毕进战死之后,他更是沉稳了许多,任谁也想不到,他竟然只是一名十六虚岁的少年人。
    这种少年人在山东义军内部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刘淮的随身文书罗怀言,再比如已经搭好山东市舶司一大片摊子的王世杰,还有魏胜的二儿子魏昌。
    若是算上二十郎当岁的人,那就太多了,王世隆、张白鱼、辛弃疾、魏郊乃至于刘淮本人都是这般。
    这也是金国内部许多人害怕山东飞虎子的原因了。
    刘淮的核心团体实在是太年轻了,年轻到只要耗下去,就能将宋金自建以来积攒的精兵悍将全都耗死的程度。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长大了。”刘淮有些老气横秋的说道,他见毕再遇尴尬,哈哈一笑:“你也该独当一面了。”
    毕再遇有些惶恐:“大郎君,我……..……”
    刘淮一挥手:“莫要说别的,你阵斩了一名行军总管,一名行军猛安,这可都是大功,若不能相酬,其余人也信不得军法了。”
    说着,刘淮思索了片刻:“且让罗二郎那小子也来历练一番,我寻几个循吏来,以高敞为兖州知州,你们二人一文一武,协助度田授田,稳定地方。
    在这期间,毕大郎你也可以趁机寻访故乡,也算是公私两不误。至于毕大郎你的授田,你寻得故乡之后,以籍贯再论,到时候再帮你寻个清白人家的姑娘,娶妻生子,如何?”
    这就是要帮助毕再遇成家立业了。
    毕再遇父母皆亡,宗族难寻,属于光棍一条。
    在刘淮看来,若是他不帮忙,毕再遇还指不定浪荡到何年何月。
    谁料毕再遇听闻刘淮言语之后,只是沉默片刻就翻身下马,躬身行礼说道:“大郎君,我与一女子两情相悦,还望大郎君能替我做媒。”
    刘维结结实实上下打量了毕再遇好几眼,方才摸着鼻子讪笑说道:“谁家女子这么有福气?”
    毕再遇扭捏了一下,在一众亲卫戏谑的目光中低声说道:“是王世隆王统制家的小娘子。去岁中秋之时,我休沐出营,遇到了惊马,救下了王小娘子,一来二去,就相熟了......后来,魏娘子还调笑我俩是天生一对....
    声音越来越小,但刘淮却听得有些惊讶起来。
    这似乎是王世隆的某个妹妹,被毕再遇看上倒也不奇怪。可怎么魏如君也掺和进去了?
    她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没有解决,就要当媒人了?
    刘淮将脑中乱七八糟的想法扔到一边,对毕再遇笑着说道:“那好,就让我为你做媒吧,想必毕公在天之灵,也会乐于见到大郎你开枝散叶的。”
    “谢大郎君。”毕再遇再次躬身行礼,耳听周围的起哄声音,脸不由得更加涨红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