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八月初一,已经亲身渡过淮河,抵达下蔡的张浚志得意满地坐在首位,看着手中文书:“呵,刘淮终于肯来了?老夫还以为他要再闹两年小性子呢!”
此时宋军诸将也都有轻松之态,纷纷笑着附和。
唯有坐在下...
十月二十一日,刘淮大军抵达涿州城下。
涿州城墙高耸,守军为蒙古精锐,兵力约八千人,由一名千户统领。城中粮草充足,守将亦非庸才,见刘淮军至,立即下令闭门死守,拒不出战。
刘淮立于城外,遥望燕京方向,心中思绪万千。
“涿州既破,燕京可下。”谢扶摇低声说道,“但此城易守难攻,若强攻,恐伤亡惨重。”
刘淮点头:“我亦知此理。然若久围,恐蒙古援军自燕京来援,反被夹击。”
陈仲文沉声道:“不如分兵一部,绕道北上,佯攻燕京,诱敌出援,我军主力则趁势攻城。”
李铁衣皱眉:“此举虽妙,但若蒙古军不出援,我军分兵,恐反被各个击破。”
刘淮沉思良久,终是缓缓开口:“此计可行,但需谨慎行事。”
他当即下令:“李铁衣,你率五千轻骑,绕道北上,直逼燕京,若蒙古军出援,务必将其缠住。若不出援,则虚张声势,使其误以为我军主力已至。”
李铁衣领命而去。
十月二十二日,李铁衣率五千轻骑绕道北上,直逼燕京。
消息传至燕京,蒙古守将大惊,立即召集诸将商议。
“刘淮军主力尚在涿州,怎可能分兵北上?”一名将领疑道。
“此必为疑兵之计!”另一人道,“若我军出援涿州,反被其趁虚而入,燕京危矣。”
蒙古守将沉思片刻,最终下令:“暂不出兵,静观其变。”
李铁衣见蒙古军未动,便率军于燕京城外虚张声势,焚毁城外数处村落,制造大军压境之象。
燕京守将果然疑虑重重,不敢轻易出兵。
十月二十三日,刘淮下令攻城。
涿州守军虽顽强,但见刘淮军势如破竹,士气已显动摇。
攻城战自辰时开始,刘淮亲临前线,指挥攻城。
谢扶摇率轻骑绕至城东,佯攻东门,吸引守军注意力。
陈仲文率重步兵主攻南门,架设云梯,强行登城。
战斗持续至午时,守军拼死抵抗,城头箭雨如织,刘淮军伤亡不小。
“继续攻!”刘淮一声令下,士气再振。
战至黄昏,城南一角终于被攻破,陈仲文率军率先杀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
谢扶摇亦率军从东门杀入,两路夹击,守军大乱。
至夜,涿州城破,守将战死,余部投降。
刘淮入城,命谢扶摇接管城防,自己则率主力北上。
十月二十五日,大军抵达燕京城外。
燕京城高墙厚,守军约两万人,由蒙古大将木华黎之子阿术统帅。
阿术年少英勇,曾随父征战西域,深谙兵法。
他见刘淮军至,立即下令闭门死守,同时飞马向蒙古大汗求援。
刘淮立于燕京城外,遥望这座金国旧都,心中百感交集。
“燕京,乃金国旧都,亦是蒙古南下中原之门户。”谢扶摇道,“此城若破,河北尽归我军,北伐大势已成。”
刘淮点头:“然此城坚固,若强攻,恐伤亡惨重。若久围,恐蒙古援军南下,与我军决战于此。”
陈仲文沉声道:“不如分兵一部,北上牵制蒙古援军,主力则围困燕京。”
刘淮沉思片刻,道:“好,此计可行。”
他当即下令:“李铁衣,你率一万轻骑,北上居庸关,阻击蒙古援军。若敌军势大,不可力敌,可退守居庸关,待我军主力破燕京后,再行合围。”
李铁衣领命而去。
十月二十六日,刘淮下令围城。
燕京四门皆被封锁,城中粮道断绝,守军虽顽强,但士气逐渐低落。
十一月初一,城中开始出现粮荒,守军士气大降。
刘淮趁势派使者入城劝降。
使者带回消息:“阿术言,若刘帅愿与蒙古议和,可保燕京百姓无恙。”
刘淮冷笑:“议和?我军既已至此,岂能与蒙古议和?”
他命使者回话:“若降,则活;若战,则死。”
使者带回回信:“燕京守军,愿战。”
刘淮点头:“好,那便战。”
十一月初三,刘淮下令攻城。
燕京城墙高耸,守军拼死抵抗,刘淮军苦战三日,未能破城。
谢扶摇建议:“刘帅,燕京守军战意未失,若强攻,恐损失惨重。不如围而不打,待其粮尽自乱。”
刘淮沉思片刻,点头:“好,围而不攻。”
十一月初五,刘淮下令停止攻城,改为长期围困。
城中守军虽顽强,但粮食短缺,士气低落,不久便生内乱。
十一月初八,城中爆发兵变,部分守军杀其蒙古将领,开城投降。
刘淮率军入城,命谢扶摇接管城防,自己则继续北上。
十一月十五日,刘淮亲自率军北上,直逼居庸关。
居庸关乃燕山之要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李铁衣率军在此死守,与蒙古援军激战多日,伤亡惨重。
刘淮军至,立即投入战斗。
两军于居庸关外决战。
此战,刘淮军士气高昂,李铁衣率轻骑突袭敌军后方,谢扶摇率弓弩手压制敌军火力,陈仲文率重步兵正面迎敌。
战至黄昏,蒙古军大败,援军主帅战死,余部溃散。
居庸关之战,刘淮军以步兵为主,正面击溃蒙古骑兵,震动天下。
十一月十七日,刘淮率军入居庸关,命谢扶摇接管关防,自己则继续北上。
十一月二十日,刘淮大军抵达蒙古边境。
前方,便是草原,便是蒙古的腹地。
刘淮立于边境,遥望远方,目光如炬。
“真正的敌人,就在前方。”
“真正的北伐,才刚刚开始。”
十一月二十一日,刘淮大军于蒙古边境扎营。
此地已近哈拉和林,乃蒙古腹地,地势开阔,草原无垠。风卷黄沙,寒意逼人,士卒皆披重甲,仍觉寒风刺骨。
“刘帅,前方便是蒙古老巢。”谢扶摇低声说道,“此地距哈拉和林尚有千里之遥,若深入,恐补给困难。”
刘淮立于营帐之外,遥望远方,沉声道:“我军北伐,非为一城一地,而是为天下百姓。若不彻底击溃蒙古,中原永无宁日。”
陈仲文皱眉:“然我军连战连捷,士卒疲惫,若贸然深入,恐遭埋伏。”
李铁衣却道:“我军士气正盛,若此时退缩,岂非前功尽弃?”
刘淮目光坚定:“我意已决,大军继续北上。”
十一月二十二日,刘淮率军深入草原。
草原之上,风沙漫天,行军艰难。蒙古军亦知刘淮军至,派出大量斥候,四处侦查,伺机袭扰。
“刘帅,敌军斥候频繁出没,恐有埋伏。”一名斥候回报。
刘淮点头:“传令,全军戒备,斥候加倍派出,务必掌握敌军动向。”
十一月二十五日,大军行至一处山谷,地势险峻,两侧皆是山岭,唯有一条小路可通。
“此地易守难攻,若敌军设伏,我军恐难脱身。”谢扶摇提醒。
刘淮沉思片刻,道:“李铁衣,你率轻骑先行探路,若有伏兵,立即回报。”
李铁衣领命而去。
片刻之后,山谷两侧果然伏兵四起,箭雨如蝗,李铁衣军猝不及防,伤亡不小。
“敌军伏兵!”斥候急报。
刘淮当即下令:“全军列阵,盾牌手在前,弓弩手掩护,步兵推进!”
大军迅速列阵,稳住阵脚。
谢扶摇率轻骑绕行山谷两侧,趁敌军不备,突袭其侧翼。
陈仲文则率弓弩手压制敌军火力,掩护主力推进。
战斗持续至黄昏,敌军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此战,刘淮军虽损失不小,但成功击退敌军,震慑草原。
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军抵达一处湖泊,名为“纳林泊”,湖水清澈,岸边水草丰美,乃草原难得的休整之地。
“刘帅,此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可暂作休整。”谢扶摇建议。
刘淮点头:“好,全军在此休整三日,恢复士气。”
十一月二十八日,湖畔营帐之中,刘淮召集诸将议事。
“我军深入草原,敌军必已察觉。”刘淮道,“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陈仲文沉声道:“敌军虽遭挫败,但必不甘心,恐调集大军围剿。若我军继续北上,恐遭围攻。”
李铁衣却道:“我军士气高昂,若能击溃敌军主力,便可一战定乾坤。”
谢扶摇思索片刻,道:“不如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北上,引敌军主力;另一路则绕道西进,直取哈拉和林。”
刘淮沉思良久,终是点头:“好,此计可行。”
他当即下令:“李铁衣,你率一万轻骑,继续北上,引敌军主力。我率主力绕道西进,直取哈拉和林。”
李铁衣领命而去。
十二月初一,刘淮军主力绕道西进,进入一片密林地带。
此地林木茂密,道路崎岖,行军艰难。
“刘帅,此地地形复杂,若敌军设伏,恐难脱身。”谢扶摇提醒。
刘淮点头:“传令,全军戒备,斥候加倍派出。”
十二月初三,大军行至一处山口,忽闻号角声起,敌军伏兵四起,箭雨如织。
“敌军伏兵!”斥候急报。
刘淮当即下令:“全军列阵,盾牌手在前,弓弩手掩护,步兵推进!”
大军迅速列阵,稳住阵脚。
谢扶摇率轻骑绕行山口两侧,趁敌军不备,突袭其侧翼。
陈仲文则率弓弩手压制敌军火力,掩护主力推进。
战斗持续至黄昏,敌军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此战,刘淮军虽损失不小,但成功击退敌军,震慑草原。
十二月初五,大军抵达哈拉和林城外。
哈拉和林乃蒙古王庭所在,城墙高耸,守军约三万人,由蒙古大汗窝阔台亲自坐镇。
刘淮立于城外,遥望这座草原重镇,心中百感交集。
“哈拉和林,乃蒙古之心脏。”谢扶摇道,“此城若破,蒙古必亡。”
刘淮点头:“然此城坚固,若强攻,恐伤亡惨重。若久围,恐敌军援军南下,与我军决战于此。”
陈仲文沉声道:“不如分兵一部,北上牵制敌军援军,主力则围困哈拉和林。”
刘淮沉思片刻,道:“好,此计可行。”
他当即下令:“谢扶摇,你率一万轻骑,北上阻击敌军援军。若敌军势大,不可力敌,可退守居庸关,待我军主力破哈拉和林后,再行合围。”
谢扶摇领命而去。
十二月初六,刘淮下令围城。
哈拉和林四门皆被封锁,城中粮道断绝,守军虽顽强,但士气逐渐低落。
十二月初九,城中开始出现粮荒,守军士气大降。
刘淮趁势派使者入城劝降。
使者带回消息:“窝阔台言,若刘帅愿与蒙古议和,可保哈拉和林百姓无恙。”
刘淮冷笑:“议和?我军既已至此,岂能与蒙古议和?”
他命使者回话:“若降,则活;若战,则死。”
使者带回回信:“哈拉和林守军,愿战。”
刘淮点头:“好,那便战。”
十二月十一日,刘淮下令攻城。
哈拉和林城墙高耸,守军拼死抵抗,刘淮军苦战三日,未能破城。
谢扶摇建议:“刘帅,哈拉和林守军战意未失,若强攻,恐损失惨重。不如围而不打,待其粮尽自乱。”
刘淮沉思片刻,点头:“好,围而不攻。”
十二月十三日,刘淮下令停止攻城,改为长期围困。
城中守军虽顽强,但粮食短缺,士气低落,不久便生内乱。
十二月十六日,城中爆发兵变,部分守军杀其蒙古将领,开城投降。
刘淮率军入城,命谢扶摇接管城防,自己则继续北上。
十二月十八日,刘淮亲自率军北上,直逼蒙古大汗窝阔台藏身之地。
前方,便是草原的尽头,便是真正的北伐终点。
刘淮立于马背之上,遥望远方,目光如炬。
“真正的敌人,就在前方。”
“真正的北伐,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