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于这个问题,李春芳认为应该有请专业人士来予以解决,当然就是李首辅想甩锅了,李春芳认为刚刚入阁的潘晟长期在礼部工作,经验丰富,请潘阁老来处理这个问题。
潘晟不禁在内心吐槽李春芳:“喵了个咪的,这种事情就想起老夫来了,东阁大学士就没人权吗?”
但是现在朱载坖和在场的臣子们都看向自己,潘晟只得出来说道:“陛下,以臣之愚见,何妨给上杉景虎授以官职,令其内附,则我大明出兵,就是保护内附的土司了。”
所谓内附,就是某地本身是朝廷的属国,而后去国降阶,自请设立行政单位,是为内附。说白了就是变相绕过重八哥的祖制,祖制说的是不征倭国,但是没有说不接受倭国内附啊,现在上杉景虎以越后内附大明,使之成为大明的土司,从藩国降为藩属也就是属夷,大明就有义务帮助大明治下的属夷不受外来侵略,这是大明作为宗主的义务。
潘晟的这个办法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只要上杉景虎内附,大明就有了出兵的理由,同时日后即便是他有什么异心,大明也好收拾他,同时整个越后就成为了大明的地盘,不管是驻军还是开发金银矿都行,潘晟这个办法其实是可行的。
但是要怎么忽悠上杉景虎内附呢?蒋洲表示他有办法让上杉景虎就范,朝廷只要授予其官职就行了,朱载坖认为上杉景虎既然以越后一地来献,还是不能薄待,就封他个龙虎将军,越后宣慰司宣慰使,准其世袭。
蒋洲受命和上杉景信商谈此事,上杉景信可不是山里出来的土包子,这个时候的倭国大名,尤其是像上杉景信这样的世家子,还是接受了很完整的教育的,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各种典章制度也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很清楚内附是什么意思。
上杉景信坚决不答应内附的要求,他很清楚一旦内附了之后,越后国就是大明的属夷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藩国了,藩国和属夷的区别,他上杉景信还是清楚的。
对于上杉景信的不配合,蒋洲认为贱人就是矫情,蒋洲奏请朱载坖,带他看看大明的京营和亲军诸卫,展示大明的实力,给他提提醒。
朱载坖同意了蒋洲的请求,是该给他们长长见识了,朱载坖命令勇士营等亲军精锐集结,给上杉景信展示一下大明的军威。
同时朱载坖召集参赞军务大臣们,商讨对倭国用兵的事宜,从蒋洲带回来的情报看,其实就算是上杉景胜加上武田胜赖,拢共也凑不出五万人,其中的所谓精锐武士更是不多,要打官军还真不费力。但是要命的是毕竟是远隔重洋,大明不可能出动太多的兵力去倭国,后勤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毕竟倭国贫瘠,全靠海运维持官军的后勤,还是要控制官军的规模,而且武田家据说是倭国最擅长使用骑兵的,虽然朱载坖对于倭国骑兵没什么感觉,但是还是要重视的,这是官军的第一战,务必要将倭国人打服、打怕,同时也不用维持大军在倭国。
朱载坖认为最好不要超过一万人,步骑炮皆备,步卒的话可以从蓟镇抽调一营新军去,不带重型战车,只带轻车就足够了,关键是骑兵,一定要能够震慑住倭国,一战将倭国的胆给吓破。
李成梁想了一下说道:“陛下,不若用女真人?”
朱载坖剿除了觉昌安之后,为了防止女真做大,就命令辽东招募女真人,还有尼堪外兰,命令他帮助大明招揽索伦人,这些女真人都在京营和辽东镇中,女真人确实悍勇,但是军纪极差,所以大明的军官对于这些人很不感冒,但是要是用来收拾倭国的话,那朱载坖就没有任何负担了,朱载坖认为,李成梁的这个提议确实是不错的,这些女真人和索伦人在大明军中也确实不妥,朱载坖又不是唐明皇,可不想养出一个安禄山来。
把他们送倭国去当炮灰,弄死倭国平外患,弄死女真人平内乱,两全其美,双赢,赢两次!
朱载坖询问现在大明军中的女真人和索伦人有多少,李成梁向朱载坖汇报大约有四千之数,朱载坖认为再抽调一千官军精骑,五千骑兵加上五千步卒,足够了。关键是出征将领的人选,朱载坖认为这个统帅必须熟悉倭人的战法,同时要沉稳,毕竟是远在异国作战,稳重是必须的,不能过于急躁,要领会朝廷的意图。
戚继光向朱载坖推荐了大宁镇总兵吴惟忠,确实是个非常不错的人选,吴惟忠是戚家军出身,收拾倭国人是老本行了,专业对口,而且他的性格就是稳重,遇事沉稳冷静,绝对的靠谱,朱载坖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吴惟忠这个人选,但是吴惟忠也不是没有缺点,吴惟忠毕竟是南军出身,对于骑兵不甚精通,即便是在大宁当了这么多年的总兵,他指挥骑兵的水平也只能说算一般,朱载坖认为要为吴惟忠配一名熟悉骑兵的副将。
李成梁当即说道:“陛下,犬子李如松,还算熟悉骑兵,可以为吴总兵副将。”
朱载坖想了想,李如松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继承李成梁的衣钵,这小子倒确实是个马上的悍将,连马芳都认为他是自己的衣钵传人,比马芳的儿子马栋和马林强多了,不过朱载坖笑着问道:“李卿舍得将自己的长子送到万里之遥的倭国去啊?”
李成梁对朱载坖说道:“他虽然是臣的儿子,但是也是陛下的臣子,为君父分忧,是他的本分。”
朱载坖当然知道李成梁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立功,他争不过马芳、戚继光,他们父子两代还不行吗?大将想立功,朱载坖一向是支持的,朱载坖说道:“那就召大宁总兵吴惟忠和京卫副都指挥使李如松来,朕见过之后再作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