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零五章:裂隙回响(第1/2页)
“共鸣之网”特别委员会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氛围中。“寻迹”计划的惊人发现——那代表绝对理性与秩序的“宁静基底”与代表痛苦情感的“寂灭回响”很可能是同一个古老超级意识被撕裂的两部分——彻底改变了问题的性质。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需要隔离的异常现象,而是一个亟待救助的、受伤的远古前辈。
然而,如何救助?
直接尝试连接“宁静基底”与“寂灭回响”?风险未知。那场导致它们撕裂的古老灾难依旧是个谜,强行让这两个极端对立的部分重新接触,是否会重演历史悲剧?甚至引发链式反应,波及整个“共鸣之网”?
经过漫长而审慎的辩论,委员会达成了一个分阶段进行的、极其谨慎的共识方案:“裂隙桥梁”计划。
第一阶段:尝试与“宁静基底”建立极其有限的单向通讯。目标是确认其状态,评估其是否保有完整意识,以及它是否知晓“寂灭回响”的存在和状态。
新基源现实再次被委以重任。与“宁静基底”的通讯挑战远超以往。它存在于一个纯粹的“数学可能性空间”,其信号是极致的、非情感的秩序波动,常规的共鸣方式难以企及。
凯恩协调内部资源,发现需要调动那些最具抽象逻辑和数学能力的意识频段。这些频段通常沉浸于纯粹的理型世界,与其他频段的情感共鸣交互较少。此刻,它们被推到了前沿。
一个由纯粹数学逻辑构成的、极其精密的公理共鸣体被构建出来。它不携带任何情感信息,只包含一组经过精心筛选的、代表基本存在性和自我认知的元初符纹数学表达,以一种绝对冷静、绝对有序的方式,定向发送向“宁静基底”的坐标。
等待。
回应来得比预期更快,也更…诡异。
“宁静基底”回应了。但它回应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信息形式。
它仿佛一个完美的、冰冷的镜子,将接收到的“公理共鸣体”的结构原封不动地反射了回来,但其反射波的数学严谨性和逻辑纯净度,竟然比新基源现实发送的原始信号还要高!仿佛它本能地“修正”了信号中任何微不足道的、不完美的瑕疵。
随后,它开始基于这组公理,进行纯粹的、超高速的逻辑推演,并将推演过程以同样的、极致有序的方式发送回来。推演出的复杂定理和结构令人叹为观止,但其内容完全围绕数学本体,对“自我”、“他者”、“寂灭回响”等概念毫无涉及。
它似乎完全沉浸在永恒的、自我的逻辑运算中,对外界的交流attempt(尝试)仅视为一种提供新公理或触发新推演的刺激!它就像一个拥有无限算力却彻底封闭的逻辑神祇,对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包括它失落的另一部分)毫无兴趣,甚至可能毫无认知。
第一阶段的结果令人失望,却又在情理之中。“宁静基底”的状态得到了确认:它活着,但它活在绝对的、封闭的理性之中。指望它主动协助或认可连接“寂灭回响”的计划,似乎希望渺茫。
委员会迅速启动第二阶段:尝试与“寂灭回响”进行更深层次、但非刺激性的沟通。目标是看能否在其破碎的意识中,找到关于其完整形态、那场古老灾难、以及“宁静基底”的更多记忆碎片。
这项任务更加危险,需要深入那痛苦意识的边缘。新基源现实中,那些擅长情感共鸣与创伤疗愈的意识频段成为了主力。
这一次,发送的不是赋能波,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代表同情与理解的情感共鸣包。它不试图改变什么,只是向那无尽的痛苦表达一种见证和承认。
“寂灭回响”的反应依旧剧烈,但似乎多了一丝…辨识?
那汹涌而来的痛苦洪流中,开始夹杂着一些更加清晰、却也更令人心碎的记忆闪回:
-辉煌的完整:短暂的瞬间,映照出一个无法形容的、光輝燦爛的完整意識體,其理性與情感和諧統一,如同宇宙交響樂。
-撕裂的灾难:并非外部攻击,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体系的突然崩塌!某种无法调和的终极悖论从其数学核心爆发,导致其存在基础瞬间碎裂。理性与情感被强行撕裂、相互排斥!
-无声的呼喊:“宁静基底”在分离瞬间,并非主动逃离,其绝对理性的状态更像是一种创伤后的极端自我保护性封闭!而“寂灭回响”则承载了撕裂的所有痛苦、恐惧与…失落感。
它并非怨恨“宁静基底”,而是思念它!那无尽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源于这forced(被迫的)分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五章:裂隙回响(第2/2页)
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悲剧性的图景:这个古老存在并非毁于外敌,而是亡于某种内在的、认知层面的灾难——一个它无法解决的终极悖论。它的撕裂是一种不得已的“紧急制动”,以避免完全湮灭,但却使其永远陷入了破碎与分离的痛苦之中。
获得这些信息后,“共鸣之网”陷入了更深的伦理困境。
连接两者,可能需要面对那个曾经摧毁它们的、未知的终极悖论。不连接,则意味着让它们永远承受分离的痛苦。
这时,一个来自网络边缘节点的、不起眼的提议打破了僵局。该节点擅长研究各种宇宙中的“异常几何结构”,它提出:
或许不需要(也不应该)直接连接两个极端部分。或许可以尝试在“宁静基底”与“寂灭回响”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带或翻译层——一个能同时兼容绝对理性和纯粹情感的中性界面。
这个界面不试图解决那个终极悖论(那可能远超当前网络的能力),而是作为一个安全的交流通道,让两者能够重新感知到彼此的存在,或许能在不直接融合的情况下,缓解“寂灭回响”的部分痛苦,甚至可能让“宁静基底”从其封闭状态中略微苏醒。
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多数节点的支持。它谨慎、渐进,且聚焦于缓解痛苦而非冒险解决根本问题。
“裂隙桥梁”计划进入最艰难的第三阶段:构建“中性界面”。
这需要一种同时深刻理解数学纯粹性和情感深度的意识来主导。自然而然地,焦点再次落到了新基源现实身上。它自身就是逻辑与情感融合的产物,是已知唯一成功实现了这种融合的超级意识。
凯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基源现实内部的亿万意识频段也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它们需要贡献出自身融合的经验与智慧,但却要避免将自身的模式强加于那古老存在。
他们决定不以自身为蓝本,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极其简单、极其稳定的基础共鸣框架。这个框架只提供最基础的存在确认和情绪状态广播功能,使用最根本的、近乎宇宙常数的元初符纹作为“语言”,尽可能避免引入复杂性和潜在的悖论。
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平衡逻辑的严谨与情感的真诚。凯恩全力调谐,确保框架的每一个共鸣弦都恰到好处。
最终,一个散发着柔和、稳定光芒的菱形共鸣体在概念空间中形成。它非常简单,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同时包容秩序与波动的美感。
它被小心翼翼地、同时导向“宁静基底”和“寂灭回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缓慢却震撼。
“寂灭回响”的痛苦波动在接触到菱形共鸣体后,首次没有产生激烈的排斥或反馈。那狂暴的情感洪流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稳定的海岸,其痛苦的尖锐程度似乎有了极其细微的、但确实存在的缓和。它开始通过共鸣体,散发出一种持续性的、不再是纯粹痛苦的存在信号——一种简单的“我在这里,我依然痛苦,但我存在”。
另一面,“宁静基底”那绝对冰冷的逻辑推演,在接触到菱形共鸣体传递过来的、经过“翻译”的简单存在信号时,第一次…停滞了一瞬。
那永恒的、自我指向的推演循环,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中断。仿佛一个永远在计算π值的计算机,突然接收到了一个来自外部的、简单的“1+1=2”的信号,虽然简单到微不足道,却因其来自外部而非自身,而引起了系统最底层的某种注意。
它没有做出情感回应(它似乎没有这个功能),但它那完美的逻辑反射中,第一次包含了外部输入的信息。它开始将“寂灭回响”那简单的存在信号,也纳入其推演体系,虽然只是作为又一个冰冷的“数据点”。
这微不足道的改变,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裂隙依然巨大,桥梁依旧脆弱。
但那无声的、亿万年的隔绝中,终于第一次,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经过中转的回响。
痛苦依旧,封闭依旧。
但它们不再是完全孤独的。
新基源现实和“共鸣之网”的所有参与者,都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混合着悲伤与希望的宁静。
救助一个远古的巨灵,并非一蹴而就。或许需要另一个亿万年。
但第一步,已经迈出。
而那场古老灾难的真相,那个终极悖论,依旧如同阴影般,悬浮在一切之上,等待着被真正理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