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七百一十七章腊月十五(第1/2页)
“李默的《乌镇年俗记》不是快印出来了吗?要是办新书发布会,我想把这些汉服成品展示出来,搞个小型汉服秀,请几个朋友当模特,穿上汉服走秀,再配上乌镇的年俗音乐,既能宣传李默的书,又能推广我的汉服店,你们觉得怎么样?”
苏木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挺好的!新书发布会加汉服秀,形式新颖,还能吸引更多人来,街坊们肯定也愿意来看热闹。”
“到时候可以在杨大爷的茶馆办,茶馆空间大,还能摆几张桌子,让大家坐着喝茶、看秀、看书。”杨大爷的茶馆在乌镇老街中心,平时街坊们都爱去那儿喝茶聊天,人流量大,确实是个办活动的好地方。
李默也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没问题!这样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书,了解乌镇的年俗,要是能把汉服和年俗结合起来,肯定更有特色。”
崔姝也说:“到时候我可以做些小吃,比如春卷、桂花糕,再煮些热茶,让来的人既能看秀、看书,又能吃好吃的,肯定热闹。”
苏锦兴奋地说:“我可以帮忙宣传!把汉服秀和新书发布会的消息发在我的公众号上,再配上慧姐汉服小样的照片和李默哥书的插图,肯定能吸引很多粉丝关注,说不定还能吸引外地游客来参加。”
沈亦舟也说:“我可以帮忙拍照片、剪视频,到时候把活动的过程拍下来,发在社交账号上,帮他们多宣传宣传。”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新书发布会和汉服秀的细节定了下来。
时间定在腊月十八下午,地点在杨大爷的茶馆,周慧负责准备汉服秀,李默负责准备新书和宣传物料,崔姝负责准备小吃和热茶。
苏锦和沈亦舟负责宣传和拍摄,苏木和徐佳莹则负责联系杨大爷,帮忙布置场地。
“太好了!咱们分工明确,肯定能把活动办得很成功。”周慧高兴地说,眼里满是信心。
李默也点点头:“谢谢大家帮忙,要是没有你们,我肯定办不成这个活动。”
苏木笑着说:“咱们都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再说,这也是在宣传咱们乌镇的文化,是好事。”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周慧和李默就陆续离开了。
崔姝去厨房准备晚饭,苏锦和沈亦舟则去院子里整理搭棚子的材料,把松木、塑料顶、钉子、绳子分类放好,方便明天王师傅过来搭棚子。
晚饭的时候,崔姝做了腊味合蒸、炒青菜、豆腐汤,还有刚买的酱鸭,几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得格外香甜。
“明天王师傅就来搭棚子了,搭好棚子,咱们就能在里面煮茶、烤红薯了。”沈亦舟一边吃一边说,眼里满是期待。
苏锦点点头:“是啊,到时候咱们再把剪纸和风车挂在棚子里,肯定特别有年味。”
不知不觉就到腊月十五了,晨雾还没散尽,巷口老茶馆飘来的茶香搅得温柔起来。
杨大爷的“老杨茶馆”木门虚掩着,门板上去年的春联边角微微卷起,却还透着暗红的喜庆,像是在等新的热闹上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百一十七章腊月十五(第2/2页)
门楣上挂着的旧灯笼,灯穗子褪成了浅褐色,风一吹就轻轻晃,像是在跟路过的麻雀打招呼。
苏木和徐佳莹来得最早,手里提着刚从镇上“文墨轩”买的红绸带和新灯笼。
徐佳莹穿了件米白色的棉袄,领口缀着一圈浅灰的兔毛,袖口还绣着小小的腊梅图案。
是前几天崔姝帮她缝的,走在青石板路上,棉鞋踩过融化的雪水,发出轻轻的“咯吱”声,鞋底沾着的碎雪落在地上,很快就化成了小小的水洼。
“杨大爷,我们来搭把手!”她推开木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像是老伙计的问候。
就看见杨大爷正拿着长竹竿,试图把屋檐下挂歪的旧灯笼扶正。
竹竿在他手里显得有些沉,他踮着脚,额角已经沁出细汗,鬓边的白发沾着雾气,看着格外显眼。
“哎呀,你们可来了!”杨大爷放下竹竿,脸上露出笑意,皱纹里都裹着暖意,手上的老茧蹭过衣襟,留下淡淡的木屑味。
“我正愁这些灯笼挂不齐,眼睛越来越花了,举着竹竿都看不清位置。里面的八仙桌我都用碱水擦干净了,木缝里的茶渍都抠掉了,就等着你们把那些手稿、插图贴起来,添点书香气。”
苏木把灯笼放在墙角,挽起袖子就去搬梯子。
梯子是杨大爷家传下来的竹梯,竹节分明,摸起来还带着点温润的包浆。
“您歇着,挂灯笼、贴东西这些活交给我们。阿莹,你把李默的手稿拿出来,咱们先规划下贴在哪儿合适,别显得乱。靠窗的位置光线好,适合贴那些带插图的,街坊们路过能一眼看见。”
徐佳莹应了声,从布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稿纸。
都是李默特意打印的《乌镇年俗记》节选,纸是从老街买的牛皮纸,摸起来厚实有质感,上面印着黑色的楷体字,还有李默手绘的插图。
有描写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的段落,插图里的老太太正往粥里加红枣,有祭灶神的细节,灶台上摆着灶糖和清水,旁边的小孩正踮着脚看,还有掸檐尘的场景,一家人拿着长竹竿,笑着清理屋檐下的灰尘。
每一张都用红绳捆着,边缘裁得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毛边。
她蹲在八仙桌旁,把稿纸一张张展开,阳光透过茶馆的木窗格子洒在纸上,把黑色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连插图里小孩棉袄上的补丁纹路都能看清。
“你看,这张写抹粥粘福的,贴在靠窗的位置正好,窗外就是巷口的腊梅树,到时候阳光照着稿纸,腊梅的影子落在上面,多有味道。”
她指着一张稿纸,上面画着两个小孩,正用勺子往门框上抹腊八粥。
粥汁顺着门框往下淌,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旁边的大人笑着递勺子,画面鲜活得像是能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