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87章 都是本分人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587章 都是本分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常家的人都觉得欢天喜地,不只是蓝玉即将封侯,更是因为朱雄英的事情。
    朱雄英地位稳固、极为受宠,大家都知道这事。
    但是有些事情不一样,册立跟没册立是两码事。
    册立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储...
    海风卷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马寻立于金陵码头高台之上,目送第一批海义船队顺流而下。三十六艘大小船只编成雁形阵列,桅杆林立如林,旌旗猎猎飘扬,船头统一悬挂蓝底金锚旗??那是他亲自设计的“海义社”徽记。每艘船上皆配有火铳手十名、水手四十,粮米八百石,另载有药材、淡水与修船工具。此行不单是救援,更是向天下昭示:民间之力,亦可护国于沧波之间。
    江岸人群仍未散去,不少船主仍在登记入社名册。武玲手持账本,一面核对船只吨位,一面低声向马寻禀报:“今日又有九家加入,合计献船十九艘,其中宁波汪氏捐出‘镇海号’铁肋福船,载重千料,可跨洋远航。”
    马寻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远处一艘不起眼的乌篷小舟上。那舟停泊偏僻水道,舟首站着一名披蓑戴笠的老渔夫,面容隐在斗笠阴影之下,手中握着一根刻满符文的竹竿。此人自清晨便伫立不动,似在等待什么。
    “去请那位老丈过来。”马寻忽然道。
    不多时,亲兵引人登岸。老渔夫摘下斗笠,露出一张布满风霜的面孔,双目却清亮如星。他并不跪拜,只拱手道:“国舅爷果然慧眼如炬,老朽在此等候三日,只为交还一物。”说罢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递上前去。
    马寻接过细看,铜牌约掌心大小,正面铸有北斗七星图案,背面阴刻“天枢引航”四字,边缘磨损严重,显是经年携带。他心头一震,沉声问:“这是……郑和遗物?”
    老渔夫点头:“先师郑公七下西洋时,曾留七块‘天枢令’于亲信部将手中,用以联络暗号,调度分遣舰队。此牌原属副使王景弘,后辗转落入闽南渔民之手。老朽乃王公门下第三代传人,世代守护此令,只待有志重开海疆者出现。”
    马寻呼吸微滞。郑和时代虽已落幕二十余载,但其航海遗产并未湮灭。这枚铜牌不仅是信物,更意味着一套隐秘的海上指挥体系仍存于民间。若能唤醒这些散落的力量,何愁无兵无将?
    “老丈高义,马某感激不尽。”他郑重收下铜牌,随即命人取白银五百两相赠。
    老渔夫却摆手拒绝:“老朽不要钱。只求国舅爷答应一事:若将来船队再至西洋,务必带上我们这些老水手的子孙。郑公当年带出去的三万六千子弟,多少人死在异国,尸骨未归。他们的后代,不该一辈子困在滩涂晒盐捕鱼!”
    马寻肃然起身,长揖至地:“此诺,我代天下许之。”
    当晚,马寻召集俞通渊、武玲、常茂等人密议于府中密室。烛光摇曳中,他将天枢令置于案上,缓缓道:“我们一直缺的,不是船,不是钱,而是懂海的人。郑和旧部遍布东南沿海,许多人子孙仍操舟为业,精通季风潮汐,熟悉万里航线。若能暗中联络,以海义社为名,实则重建一支‘影子水师’,何惧朝廷掣肘?”
    俞通渊抚须沉吟:“可行。但需极隐秘行事,一旦泄露,便是谋逆大罪。”
    “所以我打算分三步走。”马寻摊开《海舆图》,指尖划过一条曲折航线,“第一步,借救援廖永忠之机,让各船主熟悉编队航行与战时协同;第二步,以勘探新航路为由,派遣小股船队赴南洋诸岛,沿途接洽郑和旧部后裔;第三步……”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在海外择一隐秘岛屿,建立补给基地,囤积粮草火药,训练水兵,名为商站,实为军寨。”
    武玲眼睛发亮:“吕宋以南的巴拉望群岛如何?地处要冲,又远离官府耳目。”
    “正是此地。”马寻点头,“已命施退卿暗中购地,招募流民开荒。首批五百人,三年内可建成万人屯垦城。届时,那里便是我们的‘海外金陵’。”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急报:福州方面传来消息,廖永忠所部已成功突围,率残军退守澎湖娘妈宫,士气未堕,只缺粮械。更令人振奋的是,随军匠师在风暴后清理wreckage时,竟从沉船残骸中打捞出一块完整龙骨,材质非松非杉,疑似南洋特产铁力木,且结构呈弧形拼接,抗浪性能远超现役战船。
    “拿图纸来!”马寻立刻下令。
    次日清晨,金陵造船坊内炉火通明。马寻亲临现场,指导匠师依salvaged龙骨复原设计。经反复测算,确认该船型为宋代“车船”改良版,结合了水轮推进与帆桨并用之技,即便无风亦可疾行。更关键的是,其船体采用“夹层嵌筋”工艺,在两层木板间填充桐油石灰混合物,既防水又防蛀,寿命可达二十年以上。
    “照此样式,造一艘试验舰。”马寻拍板,“命名‘破浪号’,工期三个月,经费从海义社私库支出。”
    与此同时,苏州沈万三派来的总管抵达金陵,带来二十万两银票及一封密信。信中直言:“沈公愿独资建造五艘破浪级战舰,但求一条件:其孙沈?随船出海,学习航海实务。”
    马寻笑了。沈家这是要把家族命运绑上他的战船。但他明白,唯有让这些豪族亲眼见证海洋带来的暴利,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死心塌地。
    “准。”他在回信上只写一字。
    半月后,“破浪号”初具雏形。试航当日,长江口风浪滔天,寻常福船纷纷避港,唯此舰逆浪而上,水轮激荡如雷,竟以日行三百里速度完成往返。随行观测的工部官员震惊不已,连夜上奏称“民间竟藏奇技”,请求朝廷接管研发。
    朱标闻讯,立即召见马寻。
    “舅舅,父皇看了工部奏折,沉默良久。”太子神色复杂,“他说,‘马寻若有异志,大明半壁江山早已易主。既然他一心为国,那就让他继续做下去吧。’”
    马寻默然。他知道,朱元璋这句话既是信任,也是警告??你可以做事,但不能结党,不能称王。
    “殿下,臣有一请。”他忽然跪下,“请允许海义社正式注册为‘民间海事联合会’,设会长、理事,每年召开大会,共议航务。如此,既能规避‘私聚兵船’之嫌,又能凝聚人心。”
    朱标思索片刻,点头应允:“明日我便拟旨,准予备案。但记住,不得设武装编制,所有船只仍归水师节制。”
    “遵命。”
    自此,海义社合法化,影响力迅速蔓延。短短两月内,沿海七省二百三十七家船行加入,拥船逾千艘,形成覆盖东海、南海的运输网络。更惊人的是,随着澳洲勘探队传回初步报告??发现大片草原适宜放牧,地下蕴藏铜矿,气候温和??已有数十户江南富户主动申请移民,愿携家带口赴海外垦荒。
    然而,暗流亦在涌动。
    一日深夜,马祖匆匆闯入书房,手中攥着一封匿名信:“舅舅,有人要杀您!”
    信中寥寥数字:“七月十五,秦淮河灯会,弓手已就位。”
    马寻凝视良久,反而笑了:“终于忍不住了么?”
    他早知反对势力不会坐视自己壮大。刘基虽烧了弹劾奏章,但朝中仍有诸多言官视海运为“祸根”。更何况,福建贪腐案背后牵连甚广,一批靠克扣船料发财的官员早已恨他入骨。
    “不必惊慌。”他对马祖道,“七月十五,正是我们展示力量的时候。”
    灯会当夜,秦淮河畔灯火如昼。画舫云集,笙歌盈耳。马寻未带重兵,仅携十余亲卫乘舟游览。两岸百姓见是国舅驾临,纷纷驻足观望。忽然,桥头火光一闪,一支羽箭破空而来!
    “有刺客!”
    话音未落,两岸rooftops上跃出数十黑衣人,弯弓搭箭,直指舟中。
    就在此时,河面骤然变色。上下游同时亮起无数灯笼,一艘艘挂着蓝金旗帜的渔船悄然合围,船上水手齐声呐喊:“护国舅!”转瞬之间,数百支劲弩对准桥头,弓弦之声嗡嗡作响。
    刺客首领见势不妙,欲抽身退走,却被早已埋伏的锦衣卫当场擒获。审讯之下,供出幕后主使竟是户部一名郎中,因贪污船厂银两被查,遂雇凶杀人灭口。
    案发次日,朱元璋雷霆震怒,连贬三名涉事官员,抄没家产,并下诏褒奖马寻“忠勤体国,功在社稷”。更令人意外的是,皇帝亲笔御书“海国柱石”四字匾额,赐予海义社总会。
    风雨过后,晴空万里。
    八月中秋,马寻在金陵举办首届“海事大会”。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的船主、匠首、商人齐聚一堂,共商航路开辟、保险互助、联合护航等事宜。会上通过《海义章程》十二条,确立民主议事机制,并推举马寻为首任会长。
    会议期间,泉州蒲氏献上一幅失传已久的《针路簿》,记载了从广州至阿拉伯半岛的详细导航数据;宁波汪氏则带来一套波斯星象仪,可精准测定纬度;就连远在云南的沐英也派使者送来滇铜五百斤,专用于铸造舰炮。
    马寻站在台上,望着满堂英才,心中百感交集。这些人曾被视为“市井奸商”“海畔贱民”,如今却成了大明走向海洋的脊梁。
    “诸位!”他高声道,“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耕种了五千年。但我们头顶这片天空,还有九万里的蔚蓝未曾征服!今日之会,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告诉世人:中国人不仅能守住长城,也能驾驭巨浪;不仅能书写诗书,也能丈量星辰!”
    全场沸腾。
    三个月后,“破浪号”完成远洋测试,横渡台湾海峡,仅用四日便抵达吕宋马尼拉湾。施退卿率军民夹道欢迎,献上当地特产椰糖、玳瑁及一份惊人情报:澳洲大陆西海岸发现黄金砂矿,颗粒如粟,随手可拾。
    马寻当即拍板:组建“金山舰队”,首批运送三千移民,建立永久据点。同时下令福州、泉州船厂全力赶工,一年内再造战舰二十艘,运输船五十艘。
    而在京城,朱标病倒了。
    太医诊断为积劳成疾,需静养半年。马寻入宫探视,见太子面色苍白仍坚持批阅军报,不禁心痛如绞。
    “舅舅……”朱标握住他的手,声音虚弱,“我撑不了太久。大明的未来,只能托付给你了。答应我,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保住这条海路……它是大明新生的血脉。”
    马寻泪流满面,重重叩首:“臣,誓死不负所托。”
    离宫之际,他抬头望向紫禁城上空。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落金瓦,仿佛照亮了千年之后的航程。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北元虎视眈眈,日本幕府暗中勾结倭寇,西洋佛郎机人已在印度洋崛起……但只要船还在造,人在走,梦就在。
    回到府中,他提笔写下新的指令:
    >“致澳洲前线:
    >立即修建fortress一座,命名为‘新华’。招募土著为佣工,传授农耕技艺。另,选派百名少年学习天文、测绘、火器制造,五年后返国任教。
    >??马”
    窗外,秋雨淅沥。马祖与朱寿正在廊下组装一艘模型战舰,争论着炮窗该设几层。
    马寻轻轻推开窗,任凉风吹拂面颊。
    雨雾深处,仿佛看见无数巨舰破浪而出,驶向未知的黎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