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为有源头活水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儒学的变革注定是意义重大,却也注定是在一开始润物细无声的。
    寻常百姓所关注的,终究还是生老病死,柴米油盐。
    而政治派系领袖所关注的那就更多了。
    刘淮与魏胜在私下里敲定了一些事情,再与魏如君郎情妾意了片刻之后,就立即马不停蹄的赶往兖州,去处理孔氏那一摊子事情去了。
    而魏胜则以山东元帅府的名义,召集统兵大将与地方官员代表,来济南府商议接下来的战略。
    统兵大将倒还好说,但是地方官员确实是不能擅离职守。
    随着地盘变大,许多事情已经不是在州衙开个小会就能将事情解决的了。
    汉军的摊子再大一些,可能就得有巡查御史,刺史之类的官职出现,来沟通地方与节度府了。
    不过山东义军毕竟不是军国体制,地方官员的意见有的确很重要,魏胜也不得不将罗谷子、张孝祥、徐宗偃等官员召集过来,共商大事。
    正月二十,在从飞虎军中抽调了三百甲骑作为贴身护卫之后,刘终于抵达了他忠诚的兖州。
    孔氏作为地主,也早早得知了刘淮抵达的消息,就在刘淮路过兖州州治嵫阳时,第四十九代衍圣公孔拯已经抱着新绣好的“?字大旗,与其弟曲阜令孔?一起,在曲阜城外等待。
    这两人算是北孔的第三代当家的,他们的爷爷就是孔端操,也就是北孔的始祖了。
    孔拯与孔?两人都已经算是垂垂老矣,在曲阜之外等了许久,却没有见刘淮抵达,只能再次遣人去问。
    待到一个时辰之后,才有人回来禀报。
    刘大都统刚刚进入曲阜的地界,就在一处兵站停住了,似乎在与那名声好大的朱熹商议大事,根本没搭理孔氏族人。
    孔拯羞愤交加,却终究不敢拂袖而去,只能在寒风中继续等待。
    “朱夫子做得好大事。”刘淮大踏步的进入兵站中的屋舍之后,立即就被吓了一跳:“朱夫子,如何清瘦成这副模样?”
    原本朱熹是那种身强体壮之人,算得上膀阔腰圆,岂料仅仅两三个月未见,他就已经瘦了许多,连着宽袍大袖都变得宽松起来。
    “刘大郎,许久不见。”朱熹没有回答,只是抬头含笑说道。
    比几个月之前,朱夫子的气质更加内敛,原本十分张扬的性格仿佛也在这几个月间沉淀下来,从一把锋锐的长剑,变成了收拢锋芒的剑鞘。
    刘淮在朱熹屋舍中缓缓踱步,左顾右看。
    朱熹的屋舍之中有些杂乱,却还是能看出分界线来。
    东侧相对要整齐一些,书桌之上放着许多公文,还有加急的批示,不时有小吏前来,放下一摞文书,或者将几本文书取走。
    而西侧则是杂乱无章,墙上贴满了各种纸张,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张木床,此时也是半张床堆满了各种书籍,书桌上更是一片混乱,打开的书本到处安放,以至于明明是极大的书桌,竟然只剩下面前两个巴掌那么大的空间容朱
    熹书写文书。
    刘淮看着贴在墙上的一张纸,缓缓念道:“猜忌当疏,论证当细。啧。”
    他歪着头看着朱熹:“朱夫子,我给你改一下这句话,更加通俗易懂可好?”
    朱熹眼前一亮:“我早就知道刘大郎是个内秀的,且说来,我为刘大郎执笔。”
    刘维指了指那张纸:“倒也不用书写,只是两句话的事情。正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朱熹闻言愣了愣,随后立即就在纸上笔走龙蛇,口中喃喃自语:“妙啊,妙啊!”
    朱熹虽然开创了新的格物法,也总结了几个关键地方,却还没有彻底形成理论,也没有书写成册。
    战争开始之后,朱熹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大军后勤之中,根本没有工夫进行系统的整理。
    直到如今,战争终于结束,大军大部也已经解散之后,朱熹方才有时间书写自己的论著。
    朱熹有种预感,这本《格物论》如果真的能写成,那他在后世八成也能混到一个朱子的称谓。
    摇头晃脑许久之后,朱熹方才抬起头来:“刘大郎,你这番前来,不单单是要与我讨论格物的吧?”
    刘淮搬来一个干净的椅子,坐下之后笑道:“有何不可呢?这可是千古大事,总要比收拾孔家要重要的多。若是朱夫子《格物论》书成,那今后的大儒就多了。”
    格物致知嘛。
    格物是为了致知,是为了寻求真理。寻求到了真理,那不就成大儒了吗?
    方法论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了,找对了格物方法,自然会有人寻求真理,并最终完善自然科学的。
    朱熹笑了笑,方才叹气说道:“只是我这文章堪称叛经离道,到时候免不了一番口诛笔伐了。’
    新理论的出现都是这样,这也就是儒学已经哲学化的宋朝了,如果是儒学教派化的东汉年间,说不得就是一轮血雨腥风了。
    刘淮却满不在意的说道:“朱夫子多虑了,到时候让那些士大夫与我来辩,朱夫子与那些人还有些面皮上的牵扯,我却是无法无天,无牵无挂的。”
    听着刘淮的狂言,朱熹再次笑了出来:“事情不是这样做的,学问上的事情,如何能用刀兵强求呢?”
    朱熹虽然对《格物论》比较有信心,却依旧还是有些忧虑的。
    他担心自己的学说被排斥,到最后为儒学找出了一条路来却又被读书人所抛弃,那岂不是会死不瞑目?
    刘淮伸手又从墙上摘下一张纸来:“你要对汉人有信心,也要对读书人有信心。”
    历史上到了近代之时,当发现出路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坚持了两千年的学说,充分拥抱了现代科学。
    就中国知识分子这种极端实用派的性格,只要稍稍引导,立即就会将朱熹的《格物论》奉为圭臬。
    “只不过,朱夫子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总得格出一些什么东西方才得以服众吧?”刘维将手中纸张放回墙上,随后摊手以对:“否则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推行新学。”
    朱熹早有准备,将两本文书递了过来:“我格出了两件事。”
    刘淮接过两本文书,仔细翻看起来。
    这其中详细记载了朱熹发现蛆虫与苍蝇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反驳了‘腐草为萤’一说。
    这两篇文章除了行文方式依旧是之乎者也之外,与后世的调查文学已经差不多了。
    尤其朱熹为了证明格物论的有效性,还详细的叙述了之前所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也就使得整篇文章都显得更加翔实可靠。
    刘淮翻阅了许久之后说道:“朱夫子,这两篇调查报告,还有一些错误。”
    朱熹挑了挑眉毛:“哦?”
    刘淮正色说道:“其实无论是苍蝇,还是萤火虫,都不是直接产下子嗣,而是产下虫卵。待到虫卵孵化之后,方才有幼虫出现,直到变成成虫。”
    朱熹会意:“哦,如同蚕卵那般吗?”
    刘淮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朱熹思维如此发散,点头说道:“正是蚕卵一般,只不过比蚕卵小得多,小到看都看不清。”
    朱熹有些失落,却还是点头说道:“无妨,只要继续格物下去,终有一日能看清楚的。”
    刘淮思索片刻:“朱夫子可曾见过一种可以将字放大的水晶吗?可以让眼睛老花之人继续视物。”
    朱熹摇头:“只是听说过罢了,两浙有富商家中有水晶,效果如刘大郎所说的那般,将眼前之物放大,听说还能生火。”
    爱就是眼镜的雏形了,在宋代《洞天录》中有过记载。水晶放大镜出现更是早,最起码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雏形了。
    刘淮缓缓说道:“我去年就召集了一些手工匠人来研磨水晶,如今也有几块堪用的镜片了,到时候我组装一物,以助朱夫子来看到虫卵。”
    刘淮每每有出奇之举,所以朱熹倒也不奇怪,只是含笑点头说道:“那就辛苦刘大郎了。”
    军械局研磨水晶是为了制作望远镜,但如今为了拉拢朱熹这名儒学扛把子,刘淮不至于连几个镜片都舍不得。
    所谓投桃报李,此番刘淮前来,做了给朱熹新学说保驾护航的承诺,又协助他完善《格物论》,朱熹也是要给予回报的。
    也就是要为刘清理曲阜孔氏而站台了。
    两人再次商议了一会儿,随后刘淮告辞离去。
    朱熹起身相送,只不过到了门口的时候,刘淮再次转身说道:“朱夫子,你那《格物论》,我再补充一条,如何?”
    朱熹点头以对。
    刘淮缓缓说道:“格物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朱熹呼吸有些停滞,片刻之后拱手笑道:“刘大郎要不就莫要主持山东军政,随我一起做学问可好?”
    饶是知道这是朱熹在用这种方式称赞自己,刘淮还是有些哭笑不得。
    他笑着摇头转身,翻身上马之后才说道:“朱夫子,文章千古事,可著文章之人,也得要有饭吃有衣穿方可。如今,就让我积跬步,而让朱夫子至千里吧。
    说罢,刘淮对朱熹拱了拱手,上马行进不过百步,听到身后屋舍中的长啸之声,也不由得露出微笑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